从黄康俊《鲨拜》,看世界海洋文学视野下中国海洋文学的独特回响 /李斯
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畅游海底世界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城市旅游景点#
从黄康俊《鲨拜》,看世界海洋文学视野下中国海洋文学的独特回响
□李斯
一、《鲨拜》:世界海洋文学坐标中的独特孤本
海洋,这片广袤无垠的蓝色领域,在世界海洋文学的广袤版图中,常被赋予多样的象征意义。它是无数文学家笔下的灵感源泉,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西方海洋文学,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以经典之作《老人与海》为例,海明威以其精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人与大海搏斗的画卷。在海明威笔下,大海是充满挑战与未知的竞技场。那波涛汹涌的海面下,隐藏着无数的危险和机遇。老人圣地亚哥,一位饱经沧桑的渔夫,独自驾驶着小船,毅然决然地驶向那片神秘的海域。他与凶猛的鲨鱼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每一次挥桨、每一次搏斗,都展现了人类不屈的意志和与自然抗衡的悲壮。在这场战斗中,老人虽然最终只带回了一副鱼骨架,但他的精神却成为了人类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象征。这种对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描写,是西方海洋文学的典型特征之一,它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以及为了生存和尊严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中国海洋文学作品《鲨拜》时,会发现黄康俊描绘的中国南海外公岛,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海洋意象。外公岛,这座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海岛,静静地矗立在南海的波涛之中。它四周被湛蓝的海水环绕,岛上绿树成荫,沙滩细腻柔软。对于岛民们来说,海洋不仅仅是一片水域,更是他们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家园。从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海面上,到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橙红色,岛民们与海洋朝夕相伴。他们依靠海洋提供的丰富资源,从事着捕鱼、采珠等生产活动,海洋的每一次潮起潮落,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海洋也是承载着神秘信仰和古老传统的精神领地。在岛民们的心中,海洋有着自己的神灵和法则。他们相信,海洋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力量。这种信仰代代相传,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之中。例如,岛民们对鲨鱼“福禄寿爹”的顶礼膜拜,形成了一种有别于西方海洋文学的文化景观。“福禄寿爹”在岛民们的传说中,是海洋的守护神,它能够保佑岛民们出海平安、收获满满。每当出海前,岛民们都会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向“福禄寿爹”祈求庇护。这种对海洋生物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岛民们与海洋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插图 刘以林
西方文学多强调人与海洋的对立冲突,而黄康俊的《鲨拜》凸显了人与海洋生物的和谐共生。这种文化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鲨拜》中,岛民们与鲨鱼之间并非是敌对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尊重。他们知道,只有与海洋生物和谐相处,才能获得海洋的恩赐。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价值取向,是中国海洋文学区别于西方海洋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为世界海洋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
二、《鲨拜》对中国海洋文学传统的承续与拓新
中国海洋文学源远流长,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从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到古诗词里对海洋的浪漫想象,都体现了中国人对海洋的复杂情感。
在古代神话中,精卫填海的故事家喻户晓。精卫,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溺水而亡,化为精卫鸟,每天衔来西山的木石,决心填平东海。这个故事虽然充满了奇幻色彩,但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和挑战精神。海洋在他们眼中,是强大而神秘的存在,既有可能带来灾难,也蕴含着无尽的宝藏。精卫填海的行为,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更是对海洋力量的一种不屈的挑战。
古诗词中,也不乏对海洋的浪漫想象。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海洋的向往;苏轼的“渺沧海之一粟”,则抒发了人类在浩瀚海洋面前的渺小之感。这些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中国人对海洋的独特情感和审美情趣。
黄康俊的《鲨拜》则扎根于现实,描绘了中国沿海采珠人的生活。采珠业,作为中国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对采珠历史的追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海洋经济活动的沧桑变迁。如南汉后主置外公都珠池,这一举措标志着采珠业在当时已经得到了官方的重视和支持。历代王朝对采珠业的重视,也反映了海洋资源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采珠人,作为海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在表现手法上,黄康俊的《鲨拜》融合了写实与神秘主义元素。一方面,它真实刻画了岛民艰苦的采珠生活。独臂海佬,一位经验丰富的采珠人,他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艰难地潜水,用那仅有的一只手臂剖珠贝。然而,收获却寥寥无几。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身体也因长期的劳作而变得佝偻。每一次潜水,都伴随着生命的危险,但他依然坚持着,为了生活,为了那一点点微薄的收入。这种对采珠生活的真实描绘,反映了传统采珠方式的落后和劳动的艰辛。
另一方面,《鲨拜》融入了鲨鱼救人、巨鲨化为肉酱等神秘情节,为作品增添了奇幻色彩。在故事中,当采珠人遇到危险时,鲨鱼会突然出现,救他们于危难之中。这种神秘的情节,让读者感受到了海洋的神秘力量和岛民们与海洋生物之间的特殊联系。巨鲨化为肉酱的情节,更是充满了奇幻色彩,它象征着正义战胜邪恶,也为作品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围。这种写实与神秘主义元素的融合,丰富了中国海洋文学的表现形式,使《鲨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想象力。它让读者在了解中国海洋经济活动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海洋的神秘和魅力。
三、《鲨拜》的现实观照与文化反思
黄康俊的《鲨拜》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海岛的故事,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观照和文化反思。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无处不在,而《鲨拜》为我们展现了这种碰撞在海岛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插图 刘以林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岛民依然坚守着对鲨鱼的信仰。这种信仰,对于岛民们来说,既是他们心灵的慰藉,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在海岛的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海洋时而风平浪静,为他们带来丰富的收获;时而波涛汹涌,吞噬着他们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对鲨鱼的信仰成为了他们内心的支柱。他们相信,鲨鱼“福禄寿爹”会保佑他们出海平安,会在他们遇到危险时伸出援手。这种信仰,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出海前的祭祀仪式,都是他们对信仰的虔诚表达;每一次在海上遇到困难时,对鲨鱼的呼唤,都是他们对希望的寄托。
然而,独臂海佬被恶鱼叼走这一悲剧,引发了对传统信仰与现实风险之间矛盾的思考。独臂海佬,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采珠人,他对海洋充满了敬畏,也一直坚守着对鲨鱼的信仰。但在那一次出海时,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恶鱼的突然出现,打破了他对海洋的美好幻想,也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悲剧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信仰在现实面前的脆弱性。尽管岛民们对鲨鱼有着深厚的信仰,但海洋的危险并不会因为信仰而消失。这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信仰与现实风险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信仰?是盲目地坚守,还是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从文化层面看,《鲨拜》揭示了中国海洋文化中保守与开放的冲突。岛民沿袭千年的采珠方式未曾改变,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他们依然使用着古老的工具和方法,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艰难地采珠。这种传统的采珠方式,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显得越来越落后和低效。然而,岛民们却不愿意轻易改变这种方式,因为这是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技艺,是他们文化的象征。
而“我”作为外来者的视角,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冲击。“我”带着现代的知识和观念来到海岛,看到了岛民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我”试图向他们介绍现代的采珠技术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提高采珠的效率和安全性。但岛民们对“我”的建议却持怀疑和抵触的态度。他们害怕改变会破坏他们的传统和信仰,害怕失去与海洋之间的那份特殊联系。这种保守与开放的冲突,不仅仅是海岛文化中的问题,也是中国海洋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这促使读者思考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文明,实现中国海洋文化的创新发展。我们不能一味地坚守传统,而忽视了现代文明的进步;也不能盲目地追求现代文明,而抛弃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的采珠技艺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采珠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海洋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鲨拜》在中国海洋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
黄康俊的《鲨拜》在中国海洋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为中国海洋文学增添了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篇章。以南海海岛为背景,《鲨拜》展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多样性。南海,这片广袤无垠的海域,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南海海岛,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蓝色的海洋之中。每个海岛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插图 刘以林
在《鲨拜》中,我们可以看到南海海岛的独特风貌。岛上的椰林、沙滩、珊瑚礁,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岛民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更是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他们的采珠技艺、对鲨鱼的崇拜,都是南海海岛文化的独特体现。这种地域特色的展现,让读者对中国海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它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中国海洋文学的刻板印象,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黄康俊对海洋文化、民俗信仰的深入挖掘,为后续海洋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创作思路。海洋文化和民俗信仰,是中国海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康俊的《鲨拜》中,作者通过对岛民们生活的细致描写,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海洋文化和民俗信仰。例如,对鲨鱼“福禄寿爹”的崇拜,反映了岛民们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采珠仪式中的各种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素材和创作思路,为后续的海洋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他作家可以借鉴《鲨拜》的创作手法,深入挖掘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和民俗信仰,创作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学作品。
同时,《鲨拜》也引发了社会对海洋文化的关注。在全球化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海洋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海洋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载体。《鲨拜》这部作品,提醒人们重视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让人们意识到,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鲨拜》还强调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岛民们生活的影响。随着海洋污染的加剧和过度捕捞的影响,海洋生物的数量逐渐减少,岛民们的采珠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海洋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鲨拜》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通过描写岛民们与海洋生物的和谐相处,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鲨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学习岛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黄康俊的《鲨拜》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份珍贵记录,为推动中国海洋文学走向世界贡献了独特的力量。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通过《鲨拜》了解中国海洋文化,也会有更多的优秀海洋文学作品涌现出来,推动中国海洋文学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网址:从黄康俊《鲨拜》,看世界海洋文学视野下中国海洋文学的独特回响 /李斯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49386
相关内容
黄康俊《海姑》的海洋文学独特性与跨文化价值探析 /宋明宇黄康俊:人在他乡心系家乡 文/李廷赋
中国写海作家,北有邓刚,南有黄康俊 ——《南中国海的一叶孤舟》
南方的海 ——黄康俊小说创作简论/文能
黄康俊的海世界——读小说集《海蚀崖》/游焜炳
王跃文新作《走神》首发 与韩少功畅谈“文学视野下的历史景观”
文学翻译,成就文学的世界“旅行”(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2024年文学中国跨年盛典来了!8位文学名家讲述“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为乡村振兴创作优秀文学样本 作家李英推出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响》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唐诗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