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电影是一种城市精神
沉浸在书海中是一种精神享受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文学爱好#
因为电影,我们深爱上海;而上海,也因我们而孕育出独特的电影精神。
作者|冯勇(上海)
从1993年到2025年,跨越27届、33年的时光,上海国际电影节伴随六月黄梅天的潮湿一次次来到这座城市。从午夜的大光明电影院,到灯火辉煌的南京西路,上影节见证了这座城市与电影不断交织的故事。
岁月流转,电影的纯粹和影迷的热忱始终如一,而人与电影、人与城市的互动方式却愈发多样化。如今,影迷们选择观看电影的方式愈加丰富:有人抱着枕头毯子,参加《EVA》的通宵马拉松;有人跑遍南京西路和淮海中路,收集23家商铺盖章;还有聪明的「商业奇才」用《罪人》的海报换到《遗传厄运》的电影票,让没抢到票的网友在网络上疯狂讨论。票根不仅是入场的凭证和纪念品,更可兑换电影周边、餐饮体验券。官方贴心地与美团合作推出了方便影迷赶场的“套餐服务”。
影迷的热情催生了各种社交小程序、电影搭子群、导演演员合影分享帖。本届上影节中,我们听到许多鲜活生动的故事:有人带父亲观影,有人从天津远道而来,有人因母亲十几年前常带回电影节票养成习惯,有人坚持高强度观影,9年持续年均50部……
电影深刻刻画了上海的气质。如今,电影艺术与娱乐消费已成为这座城市显著的文化符号,而这背后,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是“我们”。
不论出于对电影的热爱,还是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走进电影院、参与上影节的我们,体验的不仅是电影光影和情感的交织,更以互动的方式参与了上海电影精神与城市精神的构建。
---
**1. Sherry:“撤回”了对上海的不喜欢**
作为苏州的外语专业大学生,Sherry首次参加上影节,之前虽关注各类电影节资讯,但对上海总有“比较装”的刻板印象,觉得苏州也有丰富电影资源。今年专业考试后,她决定来放松一下,虽然热门影片难抢,最后“盲狙”成功看了《天涯沦落女》。
通过小红书结识了浙大学姐,从电影聊到生活,跨区拍照打卡,这段奇妙缘分成了她最大的收获。雨夜中的大光明电影院和淮海西路的电影节海报在小雨与梧桐树映衬下美得让人心动,也让她对上海产生了更多好感。
作为法语第二外语学习者,她在影片中找到了语言梗乐趣,重新激发了对法语的兴趣,计划下学期继续学习。此次上影节,不仅是观影,更让她重新认识了上海,也考虑毕业后是否在这座城市生活。
---
**2. 仇晟:我和影迷们的路边Q&A**
16年开始每年必参加上影节,今年是他第二次带作品参赛——主竞赛电影《比如父子》。导演身份让他更多时间花在作品打磨上,观影数量减少,但他用四场路边Q&A拉近了与影迷的距离。
影迷们对电影充满热情,有人看完与父亲情感交流,有人因误解给电影低分,通过互动化解了误会。更暖心的是,一位观众丢失带他签名的票根,最终通过微信群物归原主,影迷之间的连接创造了美好奇迹。
他认为上影节已不仅是节日,更深刻影响了电影市场与观众审美。他希望更多地区电影节出现,让更多人拥有美好观影体验。
---
**3. 扎克:上影节给了我满满的“情绪价值”**
作为恐怖片爱好者,扎克虽常关注北影节,但因路途遥远未曾参加过上影节。两位朋友的激励让他首次踏上上海观影之旅,搭子是苏州好友,彼此对片单中热门影片充满期待。
他感受到影院恐怖片氛围远胜家中观看,虽然没抢到《遗传厄运》票,但《This, is, it》现场众多MJ粉丝的装扮与合影令他感动。
他特别欣赏上海电影节在城市服务上的用心,宣传覆盖大街小巷,餐厅与电影节联动打卡活动让整个城市充满节日氛围。他感叹:“上影节给的情绪价值远超北影节”,这些花里胡哨的小惊喜,让他的观影旅程更加丰富和有趣。
---
**4. 西楼尘:九年上影节长跑,年均观影50部**
苏州电视台记者西楼尘自14年毕业后开始关注电影节,16年首次参加上影节。起初为了赶电影,下班后火速奔往上海,凌晨回家,刻苦而难忘。
17年起,他利用年假每年坚持参与,年轻时一天能看六场,近年年均50部电影,虽偶尔感到力不从心,但依旧坚持。爱看冷门小语种电影,电影节是他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
今年他动员朋友帮忙抢票,投入巨大资金买票。他已连续三年持媒体证,能观看更多主竞赛影片。上影节期间地铁转场便利,海量片单满足各种口味,唯一遗憾是时间太短,难以消化所有好片。
上海的城市风光与电影交织,让他感到心旷神怡。电影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上影节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想了解更多关于上影节背后的故事吗?这些影迷与电影人用热情与坚持,赋予上海电影节独特的灵魂与温度。
网址:在上海,电影是一种城市精神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65580
相关内容
在上海,电影是一种城市精神《繁花》里的爷叔是一种做派 马尚龙揭秘“上海爷叔”背后的文化密码
电影中的上海:每一帧都是生活
上海城市商演出访:魅力全媒社的独特视角
杨小姐在上海唱40首歌,天呐,真的是太让人惊喜了,下次能不能来我城市唱呀?
专访新媒体艺术家曹雨西:让像素长出枝叶,是我对城市的回应
上海外滩建筑灯光秀:历史建筑与城市夜经济的美学平衡
在光影交错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
赵力:展览经济是艺术改变城市、城市改变艺术的一种新动能
新闻人声动春天,上海记者合唱团首秀亮相城市周末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