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城区到大剧院 济宁老人的“新校园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26 10:49

城市故事:老城区的改造与新生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生活故事#

人民网记者 刘颖婕

快70岁的褚淑华每周一清晨都会背上亮闪闪的葫芦丝,穿过山东省济宁市老城区的古槐路,准时出现在老年大学的排练厅。她已经习惯了每周和“老同学”们一道学指法、练气息,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心态愈发积极、越活越年轻。在济宁,像褚淑华这样把老年大学当成“第二青春舞台”的老人已超万人。这背后,是济宁老年大学用“市场化造血”“银龄互助”破解行业难题的生动实践。

俄罗斯圣彼得堡明星芭蕾舞团走进济宁老年大学。济宁老年大学供图

俄罗斯圣彼得堡明星芭蕾舞团的到访,仍是芭蕾舞班老师徐晓燕朋友圈的高频话题。去年冬天,舞团演绎《天鹅湖》选段,首席舞者还给老年学员纠正动作,徐晓燕感慨道:“能和国际舞团同台,现在想起那一刻还感觉跟做梦一样。”这场“像做梦”的邂逅,是“市场化造血”机制的必然结果。

四年前,保利院线初入济宁,大剧院总经理徐杰为高雅艺术票房发愁,同时,老年大学副校长李宁正为优质师资短缺犯难。一次偶然碰面,双方敲定合作:大剧院推出学员特惠票,老年大学组织“艺术鉴赏团”观演;剧团巡演加设“大师课”等形式展开合作。

济宁老年大学组织公益讲师到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授课。济宁老年大学供图

如今,这种“资源置换”模式已复制到140多家机构:新华书店提供阅读空间和折扣图书,老年大学开展读书会;银行建学员休息室,向学员免费开放银龄金融代办服务……20余门特色课程、300余场活动,让社会资源成了运营“活水源”。

平日里只在社区上模特课的学员李小梅,在2024中国摩登姐姐大赛闯进全国前十。她的老师别庆梅是老年大学首批“公益讲师”,退休前是专业模特队教练,每周三都到洸河社区学堂授课,“别老师既不嫌社区庙小、也不嫌学员人少,即便只有3、5个人上课,她也会毫不懈怠地纠正我们的表情和动作,是她的专业和专注让我对模特课深深着迷。”在李小梅看来,好的老师是学员坚持学习提升的动力源。在济宁,像别庆梅这样的“银龄讲师”共80位,累计服务超6000课时。

养老院活动室里的老年学堂。济宁老年大学供图

本部空间有限、基层教师匮乏,一直都是制约老年大学招生扩面的重要原因。为破解难题,济宁老年大学先是从全体学员中广纳良才,经考试录取培训合格后聘为“公益讲师”,就近安排到社区老年学堂授课。再从空间突围。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闲置会议室成了书画教室;养老院的活动室摆上瑜伽垫,康复理疗课很抢手。全市已建成236家社区学堂、90家养老机构学堂,主城区“15 分钟教育服务圈”成型。

放学时,同学们相约去看话剧,这是大剧院给学员的福利。夕阳下,老人们的笑声里没有暮气,只有朝气。校长崔德路说:“老年大学要让老年人在广阔自主选择中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 在济宁,银发学习者用求知欲对抗衰老,老年大学的创新实践,为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活力密码写下温暖注脚。

网址:从老城区到大剧院 济宁老人的“新校园故事”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70007

相关内容

从校园到婚纱, 他最终迎娶了他的挚爱
文化新地标!上海西岸大剧院即将揭开面纱
从校园到街区 古城处处有“戏台”
阎鹤祥来到大美济宁,徐志胜,巧遇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归来,“弓弦盛宴”升级新增多类乐器
文化新地标,上海西岸大剧院4月27日将全面开放
从校园到婚纱,朱媛媛辛柏青结婚19年无绯闻,曾在节目上智慧发言
国家大剧院奏响元宵祝福
成都大剧院场地:明亮的艺术文化舞台
河北高阳:北方昆曲剧院到河西村寻根演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