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中正致和”紫砂作品捐赠仪式在京举行
世界遗产的申遗成功,是对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可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世界遗产#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庆祝活动暨成果发布会在京启幕。其间,来自江苏的工艺美术大师鲍利安向活动主办方捐赠了以“中正致和”为主题的紫砂壶巨制。本次活动由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北京报恩楼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等机构联合主办,通过多元化的成果发布与互动体验,进一步激发公众对北京中轴线认知和参与热情,凝聚全社会共同守护、传承、弘扬中轴文化的合力。
在活动现场,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梅松,接受捐赠并向鲍利安颁发捐赠证书及荣誉证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代表江南文脉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与承载古都记忆的北京中轴线在此刻交相辉映,两项不同的文化遗产实现了创造性对话,也让世界看见中国智慧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鲍利安表示,“当接到为中轴线创作紫砂壶的邀约时,深感使命之重——这不仅是艺术的雕琢,更是文明的对话。接受这份荣耀的同时,也有着同样深刻创作焦虑。在中轴线,永定门的巍峨、故宫的恢弘、钟鼓楼的沧桑,每个建筑都是独立的文化史诗。如何在方寸壶身中既避免元素的堆砌,又能传递‘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东方美学是一种考验。”而最终出炉的这件紫砂作品无疑是成功的。
从形制而言,壶体采用“上圆下方”的浑方造型,圆若天坛祈年殿的苍穹顶盖,方似地坛的厚重基台。这种突破常规的器型设计,既是对紫砂传统“打身筒”技艺的极限挑战,更是对《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创造性演绎。
壶嘴与壶把的黄金比例,暗合《考工记》“轮辐三十,以象日月”的营造法则。特别设计的壶嘴按压面,将“执器饮茶”的日常动作升华为“道器合一”的生活仪式。壶钮平视如太和殿的庑殿顶轮廓,俯观则化为篆书“中”字,细看其中暗藏“北”字轴线。当茶水倾注时,水流沿阴阳刻线盘旋而下,恰似中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空间叙事。
选用珍稀的底槽清与大红袍泥料,通过独创的“紫泥披红”工艺,让壶身呈现出“旭日初升耀紫禁”的瑰丽效果。这种色彩哲学,既是对“丹宸永固”建筑美学的致敬,也隐喻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焕彩重生。
至于壶身,著名书法家吴子书以“中正致和”四字行书点题,这组源自《孟子》的铭文,既是对中轴线“居中守正”空间哲学的精准概括,更揭示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深层智慧。当我们的手指抚过壶身篆刻时,触摸的不仅是紫砂的肌理,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
吴子书诗云,“掌上乾坤叠古曲,紫砂朱泥雕玉珠。”他认为,一统而成制,一规而成习。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的方与圆,正是北京中轴线规划设计的指导范式,也是古代中国多数都城规划的精妙体现。“鲍先生的紫砂独器,是在方圆之间取大统,龙脉精奇,更显豪盛之气。”吴子书说。
作为年轻一代的紫砂非遗传承人,鲍苑悦对自己参与创作的这件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把如此之多且各具特色的建筑元素融入紫砂作品中实属少见,看似简单的线条却勾勒出了北京城市百年沧桑的历史沉淀。此次捐赠,是我们非遗传承人对中轴线保护的一次躬身实践。期待这把承载着中轴线灵魂的紫砂壶,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永恒魅力。”
“报恩楼”品牌主理人李鸥受邀为北京中轴线博物馆准备紫砂壶藏品,是紫砂名家鲍利安与书法名家吴子书双向奔赴的推动者。“泥炉承古意,刀笔走龙蛇。”李鸥表示,紫砂工艺与书法神韵的互相成就,使传统器物更具文化叙事功能。这件“中正致和”紫砂壶藏品是独家的、惟一的,将被北京中轴线保护机构永久收藏。而设计容量为230毫升,全球限量999套的纪念版不日开启预售,可以说为公众提供了可触摸的非遗活化载体。(王好凤)
网址: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中正致和”紫砂作品捐赠仪式在京举行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70817
相关内容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快闪活动亮相钟鼓楼广场首届两地书画紫砂合作展在港举办 保良局获赠紫砂艺术壶
【文体市场面面观】丰富北京中轴线文旅产品供给
日本计划为“书道”申遗引争议,中国书法2009年已申遗成功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北京中轴线古建筑文化经典》走进大学校园
春节申遗成功背后的冷思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面塑、版画、王致和腐乳制作等多项非遗技艺走进校园
北京市文联推出中轴线主题文艺精品,音乐、美术、舞蹈多门类诠释中轴线之美
2025央视春晚四次彩排圆满落幕,首届申遗成功后春晚将带来哪些惊喜?
当古典音乐遇见东方古都 维也纳交响乐团走进北京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