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科技·道(有事说事)

发布时间:2025-08-07 08:33

使用故事:生动的故事往往比抽象的道理更有说服力。 #生活技巧# #沟通技巧# #说服力培养#

  一场基孔肯雅热,让人们对蚊子的痛恨又添了几分。

  炎炎夏日,设法驱蚊,此景千年未变,古人也愁于蚊扰。晋人傅选写《蚊赋》,说它“肆惨毒于有生,及餐肤以疗饥;妨农功于南田,废女工于杼机”;宋人梅尧臣写下《聚蚊》一诗:“利吻竟相侵,饮血自求益”。古人恼它恨它,除了摇蒲扇、烧艾草、挂蚊帐,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如今驱蚊,有了新章法,颇有些“科技与狠活儿”在其中。

  据媒体报道,广东广州黄埔有座“蚊子工厂”,每周能培育出500万只“绝育雄蚊”。科技人员给它们体内安了个叫沃尔巴克氏菌的小东西,与未携带该菌的野生母蚊配对后,产的卵竟孵不出蚊子。更巧妙的是,这种细菌可通过母系遗传,一旦释放便能在蚊群中自主扩散。

  在广州市南沙区的两个小岛,从2015年开始持续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雄蚊,当地野生蚊减少了九成,蚊子种群被基本消除。当地居民明显感觉到,蚊虫叮咬的情况大幅减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佛山另有一招。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在当地释放出华丽巨蚊的幼虫。这小东西专吃伊蚊幼虫,一生能吞百八十只。待它长成,倒不扰人,只吮花蜜和植物汁液过活,过的真可谓是“绿色生活”。

  顺德街巷里,立着些蓝幽幽的灭蚊灯,模仿人体体温与气温,“引蚊入瓮”,黏板一收便是上百只。这物件,出自广东本地企业之手,经疾控中心检测,灭杀效果达B级标准,而且由于采用物理方式,从而避免了环境污染。

  这些场景,若教陆游瞧见,怕要惊落手中蒲扇,他当年为了驱蚊,“燔艾取一块”,熏得泪双流;庄子被叮得“通宵不寐”,恐怕只能恨自己早出生了2000年;袁枚没辙,只得摇头叹“营营若有寻”,却随它去。

  科技大幅提升了驱蚊效率,成本也不算太高。但驱蚊同时,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在水体中放“食蚊鱼”,是能吃掉大量蚊子幼虫,但是作为外来物种,会不会对本地生态产生外部性;转基因蚊子到底是否可行,学界还在争论。

  总体来说,当前科技驱蚊、生物驱蚊的技术和策略还是妥当的,因为最大程度地坚持了“仿生”,对自然保持了应有的敬畏——学其道而不越其界,仿其生而不害其类。这恰合当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生态治理理念——借生态之力解人间难题,既保持生物多样,又可有进有退。当驱蚊遇上该理念,蚊子便不是“除恶务尽”的对象,而是生态治理大文章里的有机组成段落。

  梅尧臣说蚊子“饮血自求益”,隐含在说,蚊子这么做不过是生存所需。在生态链中,蚊子也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有人就曾提问:“如果没有了蚊子,世界会怎样?”答案见仁见智。虽说传播疾病是蚊子对公共卫生问题造成的巨大危害,但从另一方面看,蚊子在医疗技术(微针、抗凝血药)、微型机器人、传感器技术、声学设备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设计灵感来源和原型模型。

  从烟熏火燎到以蚊制蚊,从势不两立到划界共处,从厌恶不已到仿生创新,千年人蚊纠缠史,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领悟在不断升维。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同时也使之更符合自然之道、共生之道。正如袁枚所言:“怜他小虫豸,也有去来今。”

(责编:邢郑、孙娜)

作者:熊 建

本文分享自人民网科普频道,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网址:蚊子·科技·道(有事说事)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73459

相关内容

为什么被蚊子咬后会越抓越痒?
大哥出卖亲兄弟,被识破跪地求饶,竟拿兄弟关系说事
德花实力搞笑,半夜跟哥嫂说事,又不敲门尴尬了!
被蚊子叮咬后 为什么有人起红点有人起大包?
阿娇演唱会下场和粉丝互动,居然还有人拿以前照片开玩笑说事……
冷知识:拍蚊子上下拍还是左右拍更有效
都说这两人绝对有事
为什么你能用手打到蚊子,却打不到苍蝇?
不是兄弟,有事你真上啊
明年三月,我有事要去三亚一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