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川观评论丨鲁迅烟卷照见公共文化治理困境

发布时间:2025-08-28 03:46

客观评价:如何公正地进行图书评论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图书评论#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鲁迅烟卷照见公共文化治理困境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近日,有投诉者称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手里夹着烟卷的网红打卡墙有“不良引导”,要求更换。而一些网友却以捍卫历史真实之名,致电景区让其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修改相关画面。一支小小的烟卷,竟在舆论场搅起一阵风云。这一隅之争议,实则是公共文化治理深层命题的风向标:当历史的真实迎面撞上现实的导向,我们如何在张力中寻得平衡?

绍兴鲁迅故里(图源:鲁迅纪念馆)

鲁迅手中的烟,藏着他个人习惯的印记,更映照着一个特殊时代里,知识分子的心境与姿态。有他在暗夜寻路时的沉思,在世事纷繁里坚守的那份责任,静静凝结成一段关于理想与担当的时代注脚。在当代传播中,它又幻化为公众与鲁迅深层对话的情感触媒。有的年轻游客怀着敬意“为先生点烟”,完成这场隔空的精神致意,其实我们没必要感到错愕。

投诉者担忧青少年模仿吸烟,这份顾虑本是善意,逻辑却存在双重误区。一是将“历史场景展示”臆断为“行为价值倡导”,混淆客观史实与主观引导的边界,缺乏历史、社会、哲学的基本认知;二是既低估当代青少年的认知判断力,也忽视教育应承担的辩证思维培育责任。若依此逻辑,李白纵酒疏狂、苏轼嗜食酣畅、王羲之坦腹东床的鲜活形象,是否都该从文化长卷中剔除?当文化巨人被磨平棱角、修剪成无瑕典范,厚重立体的历史,便可能沦为一张苍白失血的教条图画。

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智慧,恰恰在于走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泥沼。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根本使命,并非塑造完美无瑕的圣贤,而是呈现血肉丰满的思想斗士。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乃是我们一贯的传统和作风,如果抹去鲁迅指尖的烟斗,无异于文化涂白,使人物顿失真实光彩。

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超越“撤”或“留”的二元选择,构建多维度阐释系统。保留原画同时增设智能说明牌,“历史情境再现,吸烟有害健康”;开发沉浸互动,让游客轻触屏幕与执笔奋战的鲁迅击掌,或与怀抱木刻的青年倾心交谈;设置“穿越对话亭”,在角色扮演中感知历史情境……凡此种种,既守护历史本真,又贯彻健康理念,更令文化符号免于沦为肤浅的娱乐消费道具。

从更深的层面看,这场争议,恰似一面镜子,将公共文化治理中潜藏的普遍困境清晰映照。当投诉机制仅单向倾斜、缺乏双向制衡与理性筛选,“一人投诉便牵动全局”的荒诞怪圈便会反复上演。唯有建立科学的投诉甄别体系与合理的反诉通道,既守护公众正当监督的权利,又坚决防范个人诉求的过度滥用,方能为文化空间筑牢健康屏障——这亦是公共文化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留存这支烟,是拒绝历史虚无、拥抱人性本真的抉择;管好这支烟,考验着公共空间的阐释智慧与教育艺术。唯有在尊重与引导间寻得微妙平衡,才能让文化记忆既存原真光泽,又焕时代新意——这便是对鲁迅先生最深的致敬。

网址:【时评】川观评论丨鲁迅烟卷照见公共文化治理困境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79951

相关内容

“金牛·川观文学季”2022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活动今日启幕
探寻文娱新质生产力②公共文化:新技术新方式提升供给水平
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
迎接202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广州晒公共文化服务成绩单
【央广时评·文化过大年②】“村晚”直播火出圈 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影评】川观新闻评论员:如何接好这“泼天流量”
观山湖区13场“文化大餐”等你“品”
大学教授走进高中课堂 带读“鲁迅经典”
【央广时评·文化过大年①】“非遗”迎春年味浓 传统文化润泽美好生活
公共 | 探寻文明足迹 坚定文化自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