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境之美——谈谈明代戴进,丁云鹏,吴彬的佛教人物画
《谈判力》: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的经典著作,涵盖各种谈判情境 #生活技巧# #谈判技巧# #谈判策略书籍#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局部)
佛教人物画,也称释画,历史悠久,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佛教人物画随着佛教的兴盛而传播。佛教人物画的创作类型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专门的画工所画的壁画、卷轴、经卷等等。另一类是文人士大夫画家,并且有一定的佛学修养所创作的佛画,以纸本、绢本为主,有卷轴、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唐宋的佛画受壁画影响较深,而元明以后的佛画则受赵孟頫的影响较深,更多地体现文人的审美趣味。赵孟頫曾创作了一张红衣罗汉图,一天竺僧端坐蒲草之上,伸一手,其余身体裹胁在僧袍之类,看上去显得头大身小,后绘树数株,杂花几从。虽然呈现出的内容不多,但能使人感受到深厚的佛学修养和书画造诣,他以书入画的观念深切地影响以后的佛画创作。这种影响主要有两点:一点是以书法用笔入画,讲究戾气和士夫气;另外一点是在描绘人物时比较自由,并没有根据佛教教理和量度经的要求来进行创作。元代以后,文人士大夫创作多以罗汉题材为主,佛像题材不多,即便有也没有遵守严格的教义,而是加入很多自己的创造和主观情感,比如吴彬就以荷兰人的形象入画,而丁云鹏则打破物体结构规律,也不讲究人物的造型和比例,颇有点画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
戴进《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局部)
戴进的《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描绘禅宗达摩、慧可、道信、弘忍、僧璨、慧能六祖师像,每组人物以树石流水相隔,有居士、童子等从事佛教活动,诵经、煮茶、交流、苦修、论道等。这张画从全卷风格来看体现了明早期“浙派”画派的特点,首先从人物形象来看,每一个祖师都有自己的相貌特征,面部勾勒较严谨,用笔多跳脱,淡墨染结构,补笔墨之所不足,胡须用浓墨,并不斤斤计较于深入的刻划,意到为止,眼用焦墨,衣纹则用笔爽健,转折处多重顿笔,给人感觉非常劲挺,甚至有点剑拔弩张的感觉,淡墨染衣纹,有些地方达二到三遍,衣纹基本上根据内部结构来勾勒,前后穿插,交代清楚。而丁云鹏和吴彬的佛画中衣纹的处理则更随意主观,并不强求结构的准确。全画背景以古松、枯草、乱石和激流为主,营造一种荒岑静谧却又神秘的禅境,树枝干用笔更加脱略形似,浓墨点皴,淡墨染出结构和前后变化,不管是人物还是背景都有很浓的宋代绘画风格,勾勒上更加重视书写趣味,多尖峰和顿笔,加大顿挫的力度,强化线条的粗细的变化和节奏感,方笔为主,笔速较快,这种技法和南宋梁楷的释迦出山图中衣纹的勾勒相似。近看脱略形式,远看却历历在目,在宋代绘画风格基础上,更注重写意性的表达,可以看作对宋代技法的继承和发展,画面构图处理较为用心,全画共绘15人,以三四人为一组,祖师像略微大于侍从像,或坐或站,或正或背,形神各异,并没有重复单调的感觉;云水苍茫,松石流泉互相掩映,营造出一和似真似幻的禅境。
明丁云鹏益寿尊者像
丁云鹏白描《罗汉图》
丁云鹏绘 白描罗汉图(局部)
明代丁云鹏擅长佛教题材人物画,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庄严肃穆。晚年画风大变,作品厚重浓墨黑,董其昌亦极力诋之。丁云鹏作过很多罗汉图,这类罗汉图内容以十六罗汉为主,十六罗汉均为佛学弟子,佛经上说他们是受释迦牟尼所托,永住此世济度众生者,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说法。通常佛教人物创作以十六罗汉为主,十六罗汉代表小乘佛法,所以在造型上有更多的自由和变化,也更利于作者的想象和发挥。他的《罗汉图》描绘的是十六罗汉在海边讲经、礼佛、会友的情节,在形象和境界营造上有自己的创造。人物形象处理较为怪诞,线条细谨,多用连环套笔,受贯休罗汉图影响较深,追求一种高古奇骇的效果,线条勾勒上注意皮肤、衣纹和树石背景的区别,摒弃了书法用笔的顿挫和节奏变化,也不注重衣纹的内在结构。树石处理受文徵明的影响,繁复缜密,而皴染过之,多用矿物质颜色如石青、石绿等,画风纤巧浓密,重表现,轻技巧,重画意,轻书法用笔,体现了晚明人物画一种发展的新趋势。
吳彬畫楞嚴廿五圓通佛像(之一)
另有,吴彬的《画楞严二十五圆通册》,其内容是描写《楞严经》里二十五位得大阿罗汉果位者各自获得圆通法门的册页,全套共有二十五开,主要表现获取圆通法门的刹那,而非事件发生的细节或过程。《楞严经》共十卷,说经缘于阿难误着摩登伽女诱惑,释迦摩尼即时以咒加持,并以此展开说经内容。经文开始讲述“本性”,接着以二十五圆通法门说明如何直指“本性”达到圆通之境,后有楞严咒,以助修行。宋代以来《楞严经》的研究著述成果可观,且跨越佛教宗派,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吴彬此册也有点类似经变的特点,例如《楞严经》里对“峤陈五比丘”取得圆通法门的陈述是“我在鹿苑及於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即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止。”这段经文吴彬所画为五比丘环坐岩石,一位童子持磐居中,有意暗示这一圆通籍由声音所获的场面。吴彬绘此册页殊为不易,因此陈继儒在册页的题跋,赞叹“未有写楞严二十五圆通者,盖自吴彬始”。
吳彬畫楞嚴廿五圓通佛像(之二)
吴彬在绘制册页开始,已了熟经文,并对整册效果从用笔、用墨、用色到构图,都作了精心的构思。册页为绢本,淡设色,首先来看用笔。中国画里的用笔快慢,方圆,利钝,顿挫转折之细微的变化,均可产生细微的变化,并传达绘画者的功力和心境。此册用笔以中锋勾勒物象,运笔圆转,笔速较慢,颇有点写篆书的感觉,力透纸背,没有较明显的方笔圭角,侧锋也基本没有,同时用战笔、复笔、套笔,打破中锋的僵硬感,取得一种和谐的变化。用墨上以淡墨为主,间以浓墨和焦墨点眼睛和眉发。没有明显的墨色变化,用色上以朱膘、赭石,藤黄等,间或以石青、石绿、三青来点帽饰和服饰,面积很小,取得一种色调上的对比,色彩的饱和度,色阶的变化很小,通过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处理,取得一种淳朴明澈、宁静、洁净的画面效果,人物造型上追求一种古意,但是变形、夸张怪诞的效果不明显,衣纹处理较为随意,在注意线条质量的同时,对衣纹的结构,人体的结构和比例并不着意。树石杂花等背景造型倒是较为怪诞,特别是山石、交叉穿叠,似木非木,似云非云,增加了画面的情趣和变化。
吳彬 十六罗汉图(局部)
纵观三位明代大师的三幅佛画杰作,可以看出明早期以继承宋元传统为主,讲究用笔和技法,到明晚期创作观念开始产生很大的变化,摒弃书法用笔的束缚,不重技法,追求奇变,强调自我心性,心境的表达,这与明晚期的社会风气和审美取向相关的。三位大师均具有很高的佛学修养和绘画水平,因此在禅境的营造上各有各不同,但均创造了亦真亦幻的禅境之美。
纵观三位明代大师的三幅佛画杰作,可以看出明早期以继承宋元传统为主,讲究用笔和技法,到明晚期创作观念开始产生很大的变化,摒弃书法用笔的束缚,不重技法,追求奇变,强调自我心性,心境的表达,这与明晚期的社会...
网址:禅境之美——谈谈明代戴进,丁云鹏,吴彬的佛教人物画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79965
相关内容
李舜臣、王彦明:《明代佛教文学史》81套故宫明代人物画名品在港展出 大部分首度境外亮相
吴大川要求秦文彬@cucn201白客
神仙友情!岳云鹏说参加薛之谦演唱会永远不收费
岳云鹏惊喜现身薛之谦演唱会,两人共舞台引爆热潮!
岳云鹏过安检,喜爱吗? 岳云鹏
岳云鹏模仿大赛,岳云鹏本人获得季军
哈哈哈哈哈演唱会爆改综艺现场!岳云鹏说参加薛之谦演唱会不收费 .
要被雷佳音和岳云鹏笑死了
人机岳云鹏上线!观众现场建议:别再上春晚!岳云鹏直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