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在回溯中理解当代艺术“何以如此”
雅昌艺术网摄影频道:专业摄影理论和实践 #生活知识# #摄影技巧# #摄影学习平台#
作者|裴刚 编辑|陈耀杰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画廊展出的许多当代绘画作品仍在现代主义的形式语言,如表现主义、抽象主义、野兽派色彩等等的探讨、实践,与“从源头梳理中国现当代艺术”之间,构成了一种深刻的因果与承继关系。如何确立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如何呈现具有文化主体性的艺术流派等等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群体思考的问题。
从源头梳理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不难发现一条内在逻辑:它是在回溯和确认自身源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信,并寻找未来创新方向的。对20世纪早期艺术的梳理工作,正是在为理解当代艺术的“何以如此”提供至关重要的历史上下文。
丁天缺 风 61x40cm 布面油画 1990
断裂历史下的“未完工程”
批评家、策展人高名潞在《论文化时间——《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日常’》一文中曾指出“中国现代性从一开始就不是马克斯•韦伯所勾画的西方科学、社会、美学分立的现代性,而是统合社会和文化的‘整一现代性’。‘整一现代性’的实质是‘持续的当代性’(permanent contemporaneity)。这个时间观既不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思辨时间”,也不是“地缘时间”,而是站在当下寻找自己所处的“古今中西”具体方位的“文化时间”。
20世纪早期以林风眠、吴大羽、庞薰琹、决澜社等为代表的先驱,他们所引入和倡导的西方现代主义(如塞尚的结构、梵高的表现性、马蒂斯的色彩、毕加索的形式分析),因战争、社会运动和政治变迁而被迫中断。其发展路径不像在西方那样有一个自然生长、成熟乃至被“后现代”反思和颠覆的完整过程。
因此,对于中国艺术而言,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 “未完成的工程” 。在经历特殊的社会运动和文化断裂期的改革开放后,当艺术家们重新获得创作自由,首先需要补上的课就是回到这个被中断的源头,去探索和掌握色彩、形式、线条、空间等绘画的本体语言。丁天缺在80年代重拾画笔后创作的具有“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倾向的作品,正是这一“补课”过程的生动例证。许多当代艺术家的工作,实际上是在继续完成前辈们未尽的艺术理想,这是历史逻辑的必然。
丁天缺 红发髻 72x52cm 布面油画 1991
从“引进”到“消化”与“转化”
早期大师们的工作是“开创”和“奠基”。当代艺术家的工作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消化和转化。
20世纪早期艺术家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可能带有“稚拙感”和探索期的生涩。而当代艺术家在学院教育中已经系统掌握了这些现代主义语言,他们的运用可以更加纯熟、自由和复杂。画廊展出的作品看似在讨论同样的形式问题,但技术的深度和语言的纯度可能已经大大提升。
早期的现代主义探索更侧重于“引进来”,而当代艺术家则更致力于“融进去”。他们试图用这些现代主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如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禅宗观念等)。这就像丁天缺的作品,既有个人化的坚挺锋利的线条,又有后印象派的笔触和色彩,并且融合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叙事趣味。这是一种语言上的继承与文化上的转化,将他的作品注入了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的内核。
在笔者近期的文章“对话 | 在开放和自由中确立艺术价值”中谈到日本战后艺术并没有像刻意去提出文化的“日本性”,但几乎所有的日本艺术家都在自觉地追求带有民族特点的当代艺术或者现代艺术。从东北亚中、日、韩三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以及文化背景,有着诸多的可比性。在二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崛起之后,对独立文化价值的思考和意识,形成物派艺术运动的主要动力。同样独立的文化价值和具有原创性特征的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转型,或者当代艺术的进化过程当中,所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日本有物派和具体派,韩国有单色绘画在全球范围形成具有独立的艺术流派。尤其是中日两国虽共享历史渊源,却在当代艺术探索中呈现出不同进路:日本以个体创造力为引擎,将传统转化为全球语言;中国则在历史沉淀与当代突破间寻求平衡。
“现代主义”并非孤立存在
从中国当代艺术与20世纪早期艺术家的现代主义创作实践来看,接续了断裂的历史,并明确了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绘画的历史上下文关系的合法性。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当代艺术是多元的。尽管许多绘画创作仍在现代主义形式语言中讨论,但这只是庞大当代艺术图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全部。许多运用现代主义形式的当代绘画,其内核可能已经充满了后现代的观念性。作品可能关乎身份认同、社会批判、全球化等当代议题,形式只是其承载观念的媒介。这与早期现代主义追求“艺术纯粹性”和“美学自律”的初衷已有不同。
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还有强大的观念艺术、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等线索,它们更多地是在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观念艺术进行对话,跳脱了绘画本体语言的讨论。因此,现代主义绘画形式的延续,是中国当代艺术多元生态中的一条坚实、主流且具有强大市场基础的重要脉络。
价值认定体系的建立
20世纪早期大师的市场价值已经稳固,成为了“定海神针”。这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价值认定体系:画廊、美术馆、评论家通过展览和研究重新确立这些早期大师的美术史地位,为他们建立学术坐标;拍卖行和画廊通过交易,为这种学术价值提供市场价格认证。由“学术-市场”共同构建的价值体系,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后续艺术的参照系。当画廊推广一位当代艺术家时,如果其作品能与这条已被学术认可、被市场验证的“现代主义线索”建立联系。那么无论是学术阐释还是市场接受度,都会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据可循。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强化了当代创作在现代主义脉络中的延续和探索。
结语:画廊中许多当代绘画作品仍在现代主义形式语言中讨论,这一现象与上文内容的关系是历史必然的延续。这不仅是对20世纪早期被中断的现代主义探索的接续,是完成“未完成的工程”。从深层次的去看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技术深化和文化转化,旨在用成熟的语言表达当代的、中国的精神内涵。它依托于由早期大师们所奠定、并经学术和市场共同确认的现代主义价值体系,这为其提供了存在的合法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成了价值体系的共鸣。
网址:雅昌专稿 | 在回溯中理解当代艺术“何以如此”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81307
相关内容
第二十届文博会雅昌艺术中心分会场开幕渡部提及:叶秘何以如此
好久不见全红婵、陈芋汐、陈艺文、昌雅妮、曹缘等,cr.多多多加糖
在 何以笙箫默 中扮演的 赵默笙,真是灵气逼人
在 何以笙箫默 中扮演的 赵默笙,真是灵气逼人~ 吴倩
节目组怎么在雅来前来后两幅面孔 @雅_MIYAVI 在上班路的采访中…
艺术家何云昌:取出肋骨做成项链送给5个情人,现今已失去了笑容
这个时候雅 是最能理解黑泽良平 的付出…
谢霆锋@锋味 @刘雅瑟 分享在《海关战线》中的首次合作…
第五届昌耀诗歌奖颁奖典礼在青海互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