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话里的剧本,到舞台上的传承
音乐剧制作:从剧本到舞台的全过程策划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音乐欣赏的乐趣# #音乐活动策划#
传承,始于一份沉甸甸的托付。
飞机舱门即将关闭的那一刻,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天津人艺)青年演员柴济洲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王继世老师”——这位天津人艺的老艺术家在电话里说:“我想把《钗头凤》的剧本亲手交给你。”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不容推辞的郑重,而电话这头,32岁的柴济洲攥着登机牌,第一次感受到陆游这个角色的重量正压上肩头。
这是今年春节期间,天津人艺第六版复排话剧《钗头凤》的起点。记者9月11日来到排练厅,柴济洲(饰青年陆游)与“00后”张睿尔(饰青年唐琬)等新一代演员,在“老带新”的传承中,开启一场跨越68年的艺术接力。
一本手写剧本的传承
艺术的生命力,藏在对细节的打磨里。
柴济洲最终收到了王继世邮寄的剧本——一本泛黄的手抄本,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历代表演者的笔记。“这里面有许多老师当年留下的舞台提示,有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对剧本的解读,甚至还有每个标点符号的修改。我拿在手里感觉很沉重,从来没想过有这样一个经典人物落到自己手中时,竟有如此分量。”这位“90后”演员回忆道,压力随之而来——陆游是爱国诗人,更是经过艺术演绎后活在观众心中的鲜活形象。“我担心自己太‘现代’。”
转折发生在排练厅。王继世身兼导演与老年陆游饰演者,言传身教为青年演员拆解角色:“陆游如何展现母命难违时的迫不得已?唐琬低头时在想什么?”一次示范中,年过七旬的王继世趴在桌下反复演练“找香球”的动作,汗水浸透了戏服。张睿尔看在眼里,她说:“那不是表演,是用生命在浇灌角色。”
晨功里的艺术基因
经典的价值,在于历久弥新的诠释。
每天清晨,剧院六楼传来的晨功吊嗓成为年轻演员的“活教材”。张睿尔说:“有时候我们排别的戏,只要路过这儿,上面一定会传来他的声音,十年如一日。”这种坚持不仅是一种自律,更化作舞台上的每一处呼吸——古装戏的眼神不能直视对手,情感的传递要“隔空传情”;台词节奏需如宋词般顿挫,一句“错!莫!”要念出半生悔恨。
排练中,天津人艺院长李阳(第五版《钗头凤》陆游的饰演者)提醒青年演员:“要稍微委婉一点去表达情感,从节奏上可以慢一点,多通过古人的方式呈现。”这种细腻指导让柴济洲等演员深受启发。而王继世能文能武的舞台功底更令人叹服——年过七旬的老艺术家仍能精准演绎舞剑段落,为年轻演员树立了艺术标杆。
小剧场里的新老对话
艺术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对传统的敬畏。
剧中,马桐林(饰陆母)与柴济洲通过一场颇具张力的对手戏展现了艺术传承的细腻维度。剧中,当陆游手持书信来找唐琬时,陆母一声“游儿——”的呼唤骤然划破舞台寂静。这一场景精准捕捉了古人夹在礼教与情感间的矛盾:马桐林指导青年演员以调整脚步节奏、展现踌躇不定的眼神,以及信件在指间无意识收紧等细节,将陆游内心的撕裂感转化为符合历史语境的肢体语言。
这种递进式表演的打磨,正是天津人艺“以戏带功”传承模式的缩影——青年演员在保留经典意象的同时,通过眼神流转、身段控制等舞台语言,完成角色从文本到当代审美的创造性转化。
薪火相传,是艺术永葆青春的密码。
“经典不是标本,是活的河流。”王继世说。大幕即将拉开,届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陆游与唐琬之间凄美爱情的千古绝唱,更是天津人艺五代演员的薪火相传——从1957年马超、颜美怡的首演,到2025年青年一代的重新诠释,艺术生命在打破与重建中生生不息。
9月26日,实验剧场的灯光将再次亮起。那支穿越八百年的凤钗,正在新一代演员手中焕发青春的光泽。
(记者 高爽)
网址:从电话里的剧本,到舞台上的传承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83415
相关内容
张艺兴在做他喜欢的事诶,从演戏到跳舞,在到在话剧舞台上跳舞…连接两个电话,从警察到连长再到营长
近距离目睹杨宗纬从舞台上摔下,观众吓傻了
从2005年的起点到2024年的回归,她在舞台上再次唱响经典
影片《某种物质》里的桥段,刚刚在金球奖舞台上完美重现了!
在《小巷人家》的舞台上,李光洁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
四郎拉下了窗帘,就这样,他悄然从甄嬛的生命舞台上退场了
舞动的旋律里,在客厅的舞台上尽展才华,如梦似幻,让人沉醉
赵今麦真的有美到在舞台上闪闪发光,怎么可以有女孩的笑容如此的治愈
舞台上的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