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现场 | 北晚作文小记者团新编京剧《颜真卿》观后感
《美国派》:校园青春喜剧,真实展现青少年的尴尬与欢乐。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电影喜剧盘点#
北晚作文融媒体工作室联合国家大剧院推出“青春现场”栏目,让更多青少年走进剧院,全方位体会舞台艺术的魅力,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第一期“青春现场”,同学们观看的是国家剧院与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的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这一剧目展现了颜真卿在书法成就之外,作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壮烈一生。
铁骨翰墨,正气长存;红尘一梦,戏里春秋。忠魂浩气垂青史,悲歌一曲恸九天。这一次,同学们在舞台上看到了不一样的颜真卿,穿过层层历史帷幕,触碰那亘古长存的风骨。
笔墨风骨 正气长存
谢恒珂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一(13)班
昨晚有幸观看京剧《颜真卿》,一出戏,一个人,一段史,竟在方寸舞台上迸发出撼人心魄的力量。这部剧不仅以京剧的唱念做打还原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生,更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何谓“字如其人,人如其魂”。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但剧中并未止步于展现其艺术成就,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字背后的血性与风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的兄长与侄子惨遭叛军杀害,他挥泪写下泣血之作,一笔一划皆是悲愤与忠烈。京剧演员以高亢的唱腔、铿锵的念白和极具张力的身段,将颜真卿的悲痛、坚毅与浩然正气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哭侄”一折,演员以水袖翻飞、跪步踉跄表现痛彻心扉,台下观众无不动容。
更难得的是,剧中并未将颜真卿简单塑造成一个悲情英雄。晚年他奉命劝降叛将李希烈,面对威逼利诱,他怒斥叛贼,最终慷慨就义。舞台上的颜真卿,须发皆白却脊梁挺直,一句“吾守吾节,死生以之”,如金石掷地,响彻云霄。京剧的程式化动作在此刻化为写意的象征——他的身躯仿佛化作一座丰碑,他的声音仿佛凝成历史的长叹。
这部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力,更在于它唤醒了当代人对“风骨”的敬畏。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正是因其人格力量灌注于笔墨之间。京剧以传统艺术诠释传统精神,可谓相得益彰。
戏终人散,余音未绝。颜真卿用一生践行了“忠烈”二字,而京剧用一场戏让我们铭记:唯有正气,方可长存于天地之间。
红尘一梦 戏里春秋
常曜堃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
红尘一梦,戏里春秋。看京剧《颜真卿》感觉全剧情节紧凑,同时对历史上颜真卿的故事做了艺术化的改动,加入了王倩儿等角色,让故事情节变得更加饱满。
世人皆知兰亭序,几人曾识祭侄文。颜真卿一个人踱步出院的时候,夜已经很深了。墨痕裂空如霆霓,笔锋劈开暴雨。麻笺深陷处,铁骨撞出金石轰鸣。祭侄稿上未干的血,在千年风雪中反复凝结成冰。
鲁公执笔时,总见玄武衔符自洛水来。墨池倒悬星斗,每一滴坠下的苍黑都化作碑碣——那是对着安史叛军劈下的陌刀,是祭奠三十万亡魂的招魂幡。笔锋掠过处,蚕头雁尾竟裂成铠甲鳞片,撇捺皆作弓弦惊啸。长安月照不见颜清臣。唯有墨色漫卷,将忠肝义胆碾成八百里焦土。平原郡的烽火熬干了他的眼睛,李希烈的庭阶却磨不钝那根脊骨。三军帐前,白练高悬如银河倒泻,他最后写下的是:“吾颜氏子孙,死亦当护大唐土。”
如今观帖人只见得墨韵苍古,岂知每一道飞白都是魂魄的裂隙?鲁公书法从来不是墨戏,是披甲执戟立庙堂,是沥胆剖心祭山河。笔锋起落间,总有三十万英灵在纸背嘶鸣。
墨痕终古不灭。纵使纸朽简蠹,那些铁画银钩依然在京剧时空里铮然作响。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指导教师:郁露)
戏梦浮生
孙婧涵
北京四中高二(2)班
忠魂浩气垂青史,悲歌一曲恸九天。
——题记
幕布拉开,戏梦浮生,歌喉婉转间水袖轻弄。那戏台上光芒万丈的角儿,在科技如潮水的时代间架起了一座穿越古今的桥,让我们窥见了历史上的金戈铁马与人文风骨。
珠翠琳琅,羽衣霓裳,王倩一颦一笑皆牵动人心。豆蔻年华,却有带父歃血为盟的魄力;虽为李熙烈之妻,却有家国大义的胆识。正所谓,白绫三尺,谁言巾帼输须眉?
金缕官袍,鬓染白霜,辗转波折的戏腔怎诉得尽颜公的一生坎坷?我并不想说苦难成就了颜真卿,而是在藩镇割据、风花雪月的晚唐浮华中,苦难清晰洗刷出他的节操。正所谓——伟哉颜公,千秋浩气,书剑忠魂,天地丰碑!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曲终了,回首繁华如梦渺,但那一股子不惧不恭、不卑不亢、不软不硬、不热不凉的英雄气概萦绕心间,怎能消散?
铁骨翰墨忠魂在
成佳雨
北京四中高二(2)班
舞台上的锣鼓声渐息,我的心却仍在澎湃。那三尺白绫的决绝,那铁骨丹心的铿锵,那碧血付毫端的悲壮,通过京剧的艺术张力,将颜真卿这个历史人物活生生地立在了我的面前。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穿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老爷倘若不胜,我便用这三尺白绫,伴你同行”——这句唱词如利剑直刺人心。颜真卿夫人简单而决绝的誓言,道出了颜家满门的忠烈。京剧通过这样的细节,将历史书中扁平的人物立体化、生命化了。我看到的不再只是书法字帖上那个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英雄。
最令我震撼的是剧中“博清太守变脸”这一情节。功名全靠一支笔,却能“让出几分功劳去,多出一人保大唐”,这种胸怀与气度,在今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颜真卿不是不知权谋,而是选择了大道;不是不懂进退,而是坚守了底线。这种选择,在“文恬武嬉耽安乐”的盛世危机中,更显其价值。
安史之乱后的那场祭侄戏,堪称全剧情感的高潮。“碧血热泪付毫端,祭我颜氏好儿男”——颜真卿将家国之痛融入笔墨,创作出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剧中巧妙地将书法艺术与戏剧表演结合,让我直观地感受到: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能够千年流传,不仅因为其技艺高超,更因为每一笔每一划都浸透着人格的力量。
“严整刚健、气象恢弘、磅礴敦厚、正大雄浑”——这既是颜体的艺术特征,也是颜真卿的人格写照。京剧《颜真卿》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让观众看到了艺术与人格的统一。舞台上的唱念做打,不仅是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更是在诠释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推崇的“铁骨丹心”。
观剧归来,我反复思量:在这个物质丰富却容易迷失的时代,颜真卿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外在的强势,而在于内心的坚守;真正的成功不是获取多少,而是能够付出多少;真正的艺术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生命的流露。
“风云识劲节,血火铸忠魂,天地英雄气,浩然万古存”。颜真卿的精神通过京剧艺术的传承,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作为中学生,我们或许还不能完全体会历史的厚重,但这场演出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人格气节的向往,对家国情怀的理解。这或许就是京剧《颜真卿》留给年轻观众最宝贵的礼物。
墨色里的风骨
瞿子斐
北京四中高二(2)班
坐在国家大剧院的观众席上,看传统京剧的水袖在现代光影里翻飞,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就这么把一位千年前的唐人,活生生送到了我眼前。这出戏讲的是“书史双绝”的颜真卿,却又不止于讲他,更像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里,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上了一堂关于风骨与担当的课。
以前提起颜真卿,我只知道他是写《颜勤礼碑》的大书法家,直到看了这出戏才明白,他还是安史之乱里死守平原城的铁血太守。戏里“歃血结盟”“兵员薄卿”这些情节,把他政治家的谋略、军事家的果敢和书法家的雅致揉在一起,让这个历史人物一下子立体了。
当他穿着武生的行头,背后的靠旗随着动作猎猎作响时,我好像能感受到他守城时的那份刚毅;而当他模拟挥毫的水袖舒展开,又能瞥见他在书法里倾注的深情。这种京剧特有的程式化表演,居然把“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的感觉演活了。舞台布景也很有意思,传统的“一桌二椅”和现代光影做的山河战场交织着,一下子就把唐朝那段乱纷纷的历史推到了眼前。
安史之乱的烽火离我们很远,但颜真卿身上的忠诚和担当却离我们很近。他不是盲目的忠,是对家国大义的坚守;他的刚正也不是冲动,是对底线的捍卫。戏里他和王庆儿、韦夫人的互动,又让我看到英雄也有普通人的温情。这些品质,放到今天也不过时。
我们这代人,不用去战场厮杀,但职场上的责任、为人处世的正直、对理想信念的忠诚,不也是一种担当吗?当戏里颜真卿的唱腔响起来,那种“就算万人阻挡也要向前”的决绝,真的能让人在当下的浮躁里静下心来想想,自己该坚持些什么。
这出戏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守正创新”。京剧的老底子还在,老生的唱腔苍劲有力,一听就符合颜真卿的气场;但它又用了现代的舞台技术,比如光影做的战争场面,比传统京剧的写意更有冲击力。这种新旧融合,就像颜真卿的书法,既继承了魏晋的风骨,又开创了晚唐的风格。
原来京剧不是只有爷爷奶奶喜欢的老古董,它也能讲现代人听得懂的故事,唱现代人能共情的情感。就像这出《颜真卿》,用老艺术形式,把千年以前的精神,送到了我们心里。
走出剧院的时候,脑子里还回荡着戏里的腔调和舞台上的墨色。颜真卿的书法有筋骨,他的为人有丹心,这出京剧就把这份筋骨和丹心,用我们能看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原来经典从不是过时的旧物,它就像一颗种子,在不同的时代土壤里,总能长出打动人心的花,让一代又一代人在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
风云识劲节 血火铸忠魂
熊浩宇
北京四中高二(2)班
我很庆幸,第一次现场观看京剧,就遇到了如此精彩的作品,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传统与现代风格的融合易于理解又印象深刻。
“颜筋柳骨”,颜真卿是著名的楷书四大家之一,但在他刚健的笔法背后,映射出的是他的珍贵品性。恰好前两日课堂上,老师提到他可以被称为汉以后堪称儒者代表的四人之一,今日便从戏剧的角度窥探一二。
歃血兵援两节节奏紧凑,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合为一处,叙事步步高昂。报捷“让出几分功劳去,多出一人保大唐”则体现颜公舍小为大的浩然正气,与丑角呈鲜明对比。遭陷一节生动诠释了朝堂状况。祭侄一节从文字中走出,将悲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人为官皆无愧,故乡故土胡不归”“碧血热泪付毫端,祭我颜氏好儿男”颜家满门忠烈的情怀也令我动容。最后受命,被囚,传书,伏笔回收巧妙,颜公用生命最终阐释了“儒”的真正价值,达到了可以载入史册的境界。
正所谓:
风云识劲节
血火铸忠魂
天地英雄气
浩然万古存
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孙浩轩
北京四中高二(2)班
帷幕落下,心中仍回荡着金石相击般的唱腔与新编乐曲的悠远余韵。新式京剧《颜真卿》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剧中“以形写意”的艺术创新令人叹为观止,演员通过身段的刚柔并济、眼神的收放流转,将书法创作的韵律美感外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语言。当颜真卿挥毫创作《祭侄文稿》时,我们仿佛亲眼目睹墨汁在纸上奔腾流淌,听到笔锋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响。同时,舞台背景上投射的墨迹随演员动作徐徐展开,仿佛可见笔墨在纸上奔走呼号,那种悲愤交加的情感冲击力令人动容。饰演颜真卿的演员,嗓音时而高亢激越,时而沙里含金、顿挫如刀,他生动形象地将“颜体”的筋骨质感和士人的筋骨气节合二为一。
这场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场戏不是单纯的人物生平叙述,它深入挖掘了颜真卿作为文人官员的精神内核。剧中不仅展现其书法艺术成就,更着力刻画他在国难当头时的担当精神。当颜真卿慷慨赴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法名家,更是一个将个人才华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文人典型。
走出剧场,颜真卿那“颜君千古”的唱词仍在耳畔回响。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不是追逐潮流的表面文章,而是要让千年文脉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它提醒我们,文化的传承需要坚守,更需要创造性的转化。
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邹遇和
北京四中高二(2)班
新编京剧《颜真卿》以盛唐转衰的安史之乱为开端,展现了一位忠臣烈士的悲壮人生。这部剧作没有拘泥于颜真卿的书法成就,而是将他置于家国存亡的历史洪流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超越文人形象的铁骨忠魂。
舞台上的颜真卿,是平原郡上临危受命、挺身而出的守护者。当战火席卷大唐山河,他毅然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最令人动容的是《祭侄文稿》的呈现环节。这里没有笔墨纸砚的铺陈,只有一位长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哀思。演员用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将家国之痛化作悲怆的唱段,让即使不懂京剧的观众,也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悲痛。
剧终部分尤为震撼人心。颜真卿奉命劝降军阀李希烈,明知前路凶险,却义无反顾。这让我想起《宋史》中“慷慨捐生易,从容就死难”的箴言。战场上奋勇杀敌固然可贵,但更需要勇气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坚守信念,在明知结局的情况下依然从容赴死。颜真卿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从容就死”———在被贬谪的岁月里不改其志,在死亡威胁面前不失其节。这种选择,比一时的壮烈牺牲更需要坚不可摧的信念。
这部剧通过精湛的表演和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颜真卿不仅是书法大家,更是民族脊梁的象征。他的伟大不在于笔下的楷书多么端庄,而在于其人格如楷书般端正刚直。在当今时代,这种忠贞报国、坚守正道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颜真卿》不仅是一出好戏,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
(北京四中指导教师:王志彬)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网址:青春现场 | 北晚作文小记者团新编京剧《颜真卿》观后感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84384
相关内容
老少咸宜,新编京剧《心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在京首演,以首钢改革四十年发展为主线
新编京剧《齐白石》:戏画交融展东方写意之美
新编京剧《喜峰口》4月下旬亮相
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亮相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好戏开票!新编现代京剧《杨靖宇》即将上演
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新编京剧《爱国三问》走进重庆南开中学
彭磊小黄人北环斗舞现场炸裂
《大作家的小作文》丛书在沪首发,名家丛书为青少年点亮文学灯
看章子怡威尼斯的小作文好感动好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