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建:走难走的路,听最难听的话,做最精彩的人
一段关于陪伴的感人故事:他陪她走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路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情感故事#
9月17日下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艺术讲堂《当下戏曲发展的“守”与“破”》在红线女剧院·红豆小剧场举办。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李树建作为嘉宾出席,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豫剧的传承和创新实践。
从艺48年,两次摘得戏剧表演的最高荣誉“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位豫剧名家已经凭借扎实的艺术表演在豫剧乃至戏曲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仍不满足于此,而是在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希望能让豫剧在新时代被更多观众看见、喜欢。
谈及戏曲的守正创新,李树建颇有感悟。在接受南都娱乐采访时,他表示,守正就是创新,要坚持变与不变。“变的是形式、方法和手法,不变的永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让我们青年的演员,青年的艺术人才好好地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它发扬光大。”
1
“十万大军”守豫剧,要守特色,守根基
15岁学艺,16岁登台,17岁被洛阳戏曲学校破格录取,从C角演到B角,再逐步走到舞台中心,凭借《清风亭》和《程婴救孤》成为手握二度梅的一代名角,李树建在豫剧之路也走过了48个年头。
如今的他有307位弟子,85%的弟子都来自于基层院团、民营院团、草根演员和新文艺群体,其中还有10位是外国人。让人惊讶的是,在戏曲这门师父带徒弟的行当里,李树建对弟子的要求并非千篇一律,对于不同类型的徒弟,他有不同的期望。“我的专业弟子是来传承豫剧的,非专业弟子是来普及我们的豫剧的,外国弟子是来传播我们的戏曲的。”
作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河南豫剧)有348个剧种,它的从业人数遍布全国。”李树建介绍,截至目前,全国有13个省市和自治区有豫剧团,专业院团163个,民营院团2000多个,号称“十万大军”,每年在全国和河南演出将近40万场,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目和现代戏有200多部。“全国有5.5亿人次关注我们的豫剧,常香玉大师的《花木兰》,马金凤大师的《穆桂英挂帅》,现代戏的《朝阳沟》,在全国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有如此深厚的根基,豫剧如何在传承中发展?李树建认为,豫剧最应该坚守的就是它的特色。“京剧和昆曲看规范,地方戏要看特色。”在长年累月的演出中,李树建总结了一套博采众长的方法论:学习京剧昆曲的神(即精气神),借鉴话剧的实,用足豫剧的味。“这也就是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他说。
对李树建而言,戏曲发展的“守”与“破”就是坚持变与不变。“变的是形式、方法,不变的永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一直以来,李树建都注重通过戏曲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他的代表剧目“忠孝节义”四部曲《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便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妙诠释。
其中,讲述“忠”的《程婴救孤》由著名剧作家、中国剧协党组书记陈涌泉编剧,已经演出了22年,出访了30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000多场,不仅走进过美国百老汇和中国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还在年初演入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讲述“孝道伦理”的《清风亭上》也演了3000多场,全国有上百个剧种在移植、近千个剧团在演出该剧目。
今年是李树建第二次参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对他来说,这次盛会不仅对民众来说是一场艺术盛宴,对各剧种而言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好时机。
此次,李树建也带来了《程婴救孤》和《清风亭上》这两部代表作品。他表示,过去豫剧在广东一带的演出并不多,但近几年来他几乎每年都会来演出。他也希望通过他们的表演,能让更多广东当地的老百姓也能感受到豫剧文化的魅力。“我相信这次到广东来参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我们一定把它演好,让广东的父老乡亲了解我们的豫剧,热爱我们的豫剧,支持我们的豫剧,关心我们的豫剧。”
2
戏曲新一代,要讲究新时代,新生态,新形态
正如艺术讲堂的主题围绕“守”与“破”,传统戏曲守住特色,守住根基之后,如何破圈吸引更多观众也是一直存在的挑战。
深耕豫剧近五十年,李树建当了36年的院团长,走遍了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出访了30个国家和地区,他不仅是表演者,更称得上是行业的一位引路人。
怎样才能让豫剧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李树建首先从表演上进行揣摩,提出“一台戏三种演法”,依照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不同特性对表演进行调整。
“农村演出要火爆一点。”李树建表示,优秀的传统戏曲特别受基层观众的欢迎,80%的时间都在农村演出,有时在空旷的大广场,有时还要在后排搭建大屏,“就跟看晚会一样”,观众多,受欢迎,因此表演上要更火爆一些。
在城市演出,则要收一些。李树建提到,罗怀臻也曾为他们赴上海演出想了不少办法,建议他们沉浸式表演,要收一点,不要太火爆。他举例,南北观众也有差异,在上海演出,板胡乐器和打击乐的声音都不能太大,不然观众可能反而觉得吵。
而对于国际市场,因为语言不通,在海外表演时李树建选择更“舞”一点,增加肢体语言的表达来帮助观众理解剧目想传递的故事。
从艺以来,李树建也一直在探索和研究戏曲市场存在的问题。立足河南当地情况,他总结出“三多三少”的问题——
一是观看演出的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二是在城市里演出的少,在农村演出的多。三是在城市演出售票卖票的少,送票的多。
在他看来,不仅是表演人才需要培养,观众也需要一代代地培养。李树建印象很深的是,1999年他去台湾演出时座无虚席,但十年后再去,剧场里只能坐40%。“因为老观众年龄大了,看不了戏了,年轻观众又不喜欢戏曲。”他说,“所以我觉得戏曲的发展、繁荣、普及是需要演员、艺术家来传承的,另外也还需要观众来传承。”
因此,他也在不断尝试创新豫剧表演形式,让更多年轻人来感受豫剧的魅力。用他的话来说,是“新时代,新生态,新形态,看我戏曲新一代”。2023年整整一年,李树建37次穿梭于北京、上海和郑州,探索沉浸式表演,在三地分别打造了沉浸式的演出剧场“京园”“豫园”和“家园”,通过剧目情节编排,让豫剧也变成了能够在小剧场里和观众近距离互动的表演。例如,在《程婴救孤》的搜孤情节中,把小娃娃放在观众席里,这样演员搜孤时能够更有互动感。
“我们就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我是百姓的演员,也是演员的百姓。”李树建说,这样的改良也收获了不少观众的认可,“我们现在在北京又做了一个小剧场,10月正式运营。”
此外,李树建更呼吁戏曲要拥抱互联网,让传统的戏曲小舞台走向新时代网络大舞台。李树建算是最早拥抱互联网的戏曲名家之一,抖音粉丝数已达86万。三年前,他曾经做过一场三个半小时的直播,一晚上有157万人进直播间来观看。李树建觉得,网友进直播间来就相当于观众进剧场观看演出,直播间的点赞就是剧场里的掌声。“直播间下面的评论就是我们过去传统的做法——发了问卷,问我们演得怎么样,看观众对你的评价。”
而提到如何面对网络上的不同声音,他也笑言:“网上有黑粉、有铁粉、有路粉、有路转粉,这都需要适应。你发一些视频,有讲好的,也有说赖的,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人,应该走最难走的路、干最难干的事、听最难听的话,最后再做最精彩的人。”
“永做出彩戏曲人,不做出丑戏曲人。”这是李树建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年轻一代戏曲人的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戏曲人,要在中国戏曲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余晓宇 李春花
图片:南都N视频记者 梁炜培
网址:李树建:走难走的路,听最难听的话,做最精彩的人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85383
相关内容
夜读|走难走的路,读难读的书,听难听的话结束就是结束了 恶语没必要 不用用最难听的话咒骂着自己曾经最爱的人
不是说心疼我吗 怎么你也诋毁我 谩骂我 说着最难听的话
“豫剧人李树建”开启河南本土沉浸式驻场演出
走自己的路,才能一路生花
被最亲近的人背叛后,女人竟然走上了不归路~孙俪董子健
婚姻一旦走到头 最受伤的永远都是孩子
大会发言金句不断,鼓励大家去见想见的人,唱想唱的歌,走想走的路
最扎心的是闯关东比走西口还早一年
最怯懦的人,因善良之心做出了最英勇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