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韵时评丨当下,我们为何仍需回望孔子?

发布时间:2025-09-27 18:49

定期评估和调整存储系统,确保它们仍然适合当前的需求。 #生活技巧# #组织技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至如孔子同,道如日月之明。”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

文能言谈歌赋,武可征战射御。孔子,这位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六边形战士”,不仅是当之无愧的学术顶流,更以儒学千年经世智慧为当今时代问答做出厚重参考。

2500余年岁月流转,孔子思想历久弥新。从1984年曲阜以“孔子诞辰故里游”拉开序幕,到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主题的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巍然启幕。一场绵延四十余载的文化盛宴,不断叩问时代:今时今日,我们为何仍需回望孔子?

回望孔子,是夯实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确立深沉的文化认同与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民族屹立世界的重要支撑。

论及文化,必提孔子。两千多年前,先贤孔子以学立身,泽被后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德修养,“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历经千年积淀,不仅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更成为我们文化自信最深厚的底蕴。

回望孔子,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在多元文化激荡中确立自我身份、筑牢文化根基的必然选择。

当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济宁曲阜拉开帷幕,韶音雅乐再次响彻尼山。漫步肃穆典雅的尼山圣境,伫立于庄严宏伟的孔子像下,在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中回望孔子,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鸣,这正是对中华文明精神命脉的一次核心追溯,于时代变迁中夯实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

回望孔子,是汲取穿透时代的智慧密码。

《论语·为政》开篇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以星象来比喻“德”,以北辰星比喻有德之君,以众星比喻民众,强调执政者的品德修养是社会风向标。

在当今时代,撷取儒家政德思想之精粹,促其落地生根、繁花盛绽,于执政水平之拔擢、和谐社会之构筑,意义非凡。当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皆转化为“诲人良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滋养干部政德修养的“源头活水”,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吐纳政德新义,契合时代脉搏。

孔子倡言“君子和而不同”,其中蕴含的不仅是为人之道的深邃智慧,更是破解现代基层治理难题的宝贵锁钥。“心灵驿站”、“烦事德讲理”制度等一系列“和为贵”调解模式,不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人人彬彬有礼、户户和和美美”的良风美俗,正是儒家“和而不同”智慧在当代结出的硕果。

以文传声,以文化俗,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从出圈出彩的“敬师礼”活动,到以礼、乐、艺、诵、武、游为主题的“新六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品牌,再到儒韵悠悠、步步风雅的鲁源村等研学旅游产业集群,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在济宁教育领域同样落地生花。

回望孔子,正是要重新发掘并传承这份跨越千年的儒家智慧,为破解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东方式的方案。

回望孔子,是探索“有朋自远方来”的交流范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2500年前的欣悦之问,至今仍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胸怀的生动写照。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化的吸引力,远比强制的输出更为持久和有效。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其核心精神并非单向输出,而是搭建一座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桥梁,让绚烂的文化在时代的春风里各自绽放、彼此照亮。

美美与共、和合共生。从连续多年高质量举办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创新实施“尼山儒学对话会”等高端人文交流机制,到云祭孔、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等文化展示活动,再到向印尼国立孔教高等学院捐赠孔子像,发布“海外人才孔子文化研学行动计划”……一系列举措不断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的窗口,让“孔子的世界”走向世界。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回望孔子,是与千年文明的一次深刻对话。这场对话,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辨明方向、汲取力量,指引我们带着更深沉的文化自信与历史智慧,坚定走向未来。(作者:李慧 许耀)

网址:儒韵时评丨当下,我们为何仍需回望孔子?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85993

相关内容

有些怨恨我们或许永远无法释怀,但仍需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为何贞嫔仍需向祺贵人行礼?
大型民族舞剧《孔子》教师节前夕广州上演丨大湾区艺术节
孔子文化节·走笔丨当孔子“遇上”Z世代
儒说|“制造”孔子
回望论坛时代的写作,为当下文学拓宽版图
孔子一生三次问道老子,第三次得道!儒家和道家究竟谁高谁低?
儒风汤汤 全球共襄——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侧记
孔子的优秀弟子这么多,为何自己的儿子却这么平庸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