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故居60公里外,古龙研究中心落户杭州,但年轻人还看武侠小说吗?

发布时间:2025-11-17 16:37

《笑傲江湖》:金庸笔下武侠世界里的喜剧元素,令人捧腹。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电影喜剧盘点#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11月13日,杭州上城区笕桥幸福横塘里很热闹。一处总面积1300平方米的三栋小楼在蓝天下显得洁白崭新,四周环绕的栏杆外,人们聚集着围观剪彩。

这里是刚刚落户的古龙研究中心。古龙逝世40年之际,这位武侠小说泰斗的后代把他的“江湖”搬到了杭州。来剪彩的人中,有古龙的长子郑小龙和次子叶怡宽。

和寻常的研究中心相比,这三座小楼敞亮、安静,甚至暂时有点冷清——里面没有卷帙浩繁的研究资料,也没有过多展览装饰,反而更像一个茶室,或者是一个普通朋友新装修的家。

古龙研究中心外观。

往东60公里的海宁市袁花镇上就是金庸故居,当地曾因计划打造以金庸武侠为主题的“侠客小镇”而一度备受关注,无奈最终遗憾收场;而在不远处的杭州,古龙的“江湖”刚刚落成亮相。

两个不同的武侠文化IP,在现实中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轨迹。这也令人不禁思考:古龙IP此番落子杭州,是否能真正掀起一片新波澜?

三栋小楼,一座可延展的“小江湖”

古龙一生从未到过杭州。

但在古龙研究中心揭幕当日傍晚,古龙长子郑小龙告诉记者:“我落户在这里,我把古龙的江湖放在这里。”。

原著里,古龙的“江湖”意境非凡,是浪子心,是杯中酒;现实中,古龙的“江湖”落地上城,拥的是钱塘江,揽的是西子湖。

看到横塘里的第一眼,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开发得不是很充分——既没有高楼留给办公,也没有客流发展商业。一所极富价值的武侠文学研究中心,为什么要选择落在这里?

如果从作者身上找答案,古龙多次通过笔下人物“云游”过杭州。他在《火并萧十一郎》中写道,“萧十一郎就坐在舱门旁,痴痴地望着门外的栏杆,栏外的湖水。西湖的水波依旧还是那么美。”

如今,古龙的作品版权由其家族成员联合成立的古龙著作权管理与发展委员会运营。委员会运营负责人杜皓冬说,IP在此处落户,既有交通便利的考虑,也是结合了运营思路的决定。从萧山国际机场驾车,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到达横塘里。高铁东站、杭州城站齐聚,也让上城区成为枢纽中心。“从台湾过来,我们希望离杭州核心区近一些。同时我们也不想在高楼里面办公,而是希望它是一个低密度、可延展的空间,像个‘小江湖’一样。”

尽管研究中心刚落成,尚未添置全套陈设,但依然可以在其中找到杜皓冬口中“小江湖”的影子:多处落地窗玻璃上绘有古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书法字样。

按照规划,这三栋小楼将成为古龙IP在国内唯一的运营实体空间,面向版权的所有授权业务、文化沙龙的组织策划等经营场景。杜皓冬介绍,前者将与游戏、影视的所有联动授权相关;后者则出于希望给国内古龙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的愿景。“古龙的关键词是‘江湖’,研究中心应该是个能聚集各地古龙爱好者的精神家园,来到这里会有归属感。”

于是,古龙研究中心的功能变得清晰——古龙茶室,古龙餐厅,古龙图书馆,为读者以“爱好”会友提供一茶、一餐、一酒。此外,更大范围的区域功能计划在未来被进一步挖掘。

“上城区文化底蕴够厚,台湾很多人都知道笕桥这个地方。这是个很好的契机,能让新的内容与历史底蕴连接起来,而且是能把两岸的内容连接起来。”杜皓冬说。

见证古龙武侠IP落户杭州签约仪式上,上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卫东在舞台一侧告诉记者:“古龙先生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西湖和杭州的山水,杭州这座城市现在也有不少的文化名人和文艺机构,当然欢迎他们的到来。”

古龙研究中心的茶桌。

超越周期,瞄准IP高复购

一座有故事的实体空间,既可用于发展文旅,也可用于精耕产业。

但显然,古龙IP运营团队并未将它当作文旅空间来规划。

“我们对做文旅非常理性,”杜皓冬直言,“因为一旦做不好,就是毁经典、而非反哺经典的。所以古龙研究中心不是文旅的建设思维。它的物理空间只会有这一点点,更多是做一个IP产业聚集区,去打造年轻的、未来感的消费场景,IP是它背后的魂。”

他认为,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古龙的内容做成实体场景是一个“伪命题”,原因在于IP文旅化需要把内容都变成实体。而在古龙原著偏向讲人心、讲意境,缺少对场景画面的细节描述的情况下,发展文旅的难度非常大。

实体场景的还原难度,在即将启动或上映的古龙新影视计划中已有体现。

古龙25年内创作了70余部小说,1965年起,这些文字著作被陆续改编为影视作品播出,其中,楚留香等知名角色的相关作品被多次翻拍。古龙研究中心揭幕当天上午,来自腾讯视频、爱奇艺、柠萌影视和稻草熊影业的编剧、制片人们在纪念古龙逝世4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共同发布了古龙新影视计划。

爱奇艺制片人笑渔宣布,改编自古龙同名小说的短剧《武林外史》将在本月上线。在整部作品拍摄的40多天里,团队有时仅仅为了还原4个字、8个字的写意表达,就会花费一整天拍摄时间。

笑渔介绍,一方面,短剧篇幅有限,很多角色虽然难以割舍,但无法全部纳入;另一方面,一些反派各有故事,但书中只有寥寥数语,角色呈现难度较大。此外,打戏的拍摄与后期制作也面临挑战,弹床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当下以玄幻风格见长的后期制作如何把握武侠的气浪幅度等,在实操中都需要被反复斟酌打磨。

爱奇艺制片人笑渔在介绍《武林外史》。

柠萌影视编剧任庄柳说,在筹备《陆小凤传奇》系列剧集的1000多个日夜里,项目组大量研读了古龙先生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研究其背后的文化体系。“我们力求在项目中用当代视角和故事诠释先生之文化内核,将原著中的人物及其背后的三观、思想精神、情谊在当下的叙事中展露出来。”

郑小龙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古龙IP的多元开发表现得很开放。他希望未来的合作里,团队能化被动为主动。“你要重新让传统武侠文学打入更多不同的年龄层,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认识并喜欢,当然要用多种路径、平台和方式去接触他们。游戏、影视剧、短视频,乃至于动画,甚至以后可能会有AI的形式,都可以帮助我们接触更多的受众。”

探索影视、游戏开发的选择背后,运营团队瞄准的是IP的高复购率。

“到我们这来的伙伴,腾讯、网易、阅文,背后都是大量的IP,我们认为IP会穿越周期,衍生出产品和体验。重要的是,IP还有复购的特性。也许对文旅来说,去一次就够了,随机性也很大;但IP可以让人多次有目的地为它而来。”杜皓冬表示。

再塑精神,经典内核年轻化

“夜已深,人散尽,雨飘零,梦未醒。眼前但见一杯酒,跟我干杯的人呢?”

古龙研究中心书架上的画框。

研究中心的书架上,小画框里写着古龙的书法金句。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同在浙江的另一位文豪,和他在年轻人中通过“文创热”重新流行的话语。

今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官方文创“人文之宝”推出鲁迅IP系列,席卷社交平台。“大先生的毛背心”被网友评为“上海书展最邪门文创”,“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想上天的,快上天罢”等名言书签让年轻人在冷幽默中与文学大师找到共鸣——鲁迅的时代过去了,但鲁迅的时代还会再来。

杜皓冬观察到,古龙IP具有同样的属性。“你会发现古龙讲的一些金句,背后的价值观、精神跟今天的年轻人又能连上了,我觉得这是比较有特点的东西。”

社交平台上,古龙IP尝试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做创新链接。从去年12月初在小红书发布第一条“古龙书摘”笔记,简介里写着“古龙武侠IP全球版权唯一管理机构”的古龙宇宙研究院正在社区扎根,探索年轻化表达。

“她的身上一块布都没有,全部是光滑的丝绸。”评论区里,一位读者分享了《三少爷的剑》里印象深刻的经典比喻。而除了“古龙笔下那些充满灵气的神级比喻句”激发关于文学灵感的层层讨论,更多对话正在展开。“主体性超强的女性语录”打开性别叙事的先锋一角,“来投票,古龙最出圈的一句话是?”让经典记忆复现在评论区,趣缘群体彼此互动。

这也恰恰证明,古龙IP的经典内核,在年轻人中并非没有市场。而“文创”,或许是精神消费与情绪消费结合的物质载体之一。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古龙研究中心展出的部分陈列和纪念古龙逝世40周年文创中,“谁来跟我干杯”的茶包似在印证这一趋势。

古龙研究中心一角。

除此之外,作为官方活动之一,古龙文化研究专家讲座开进了校园。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社科研究室首席专家、数字游戏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汇川在浙江财经大学与学生交流时说:“我们去欣赏武侠小说或者武侠其他艺术作品当中的人物、情节,不仅仅具有文学史、文化史的意义,更多是反映了当代的知识青年,从学生到老师,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现实关怀。所以,研究武侠小说还有很大的意义。”

拥抱创新,审慎开发促反哺

郑小龙说,他现在的任务是带着大家全力推动,把父亲古龙的武侠文学发扬光大。

传承与开发毋庸置疑,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创新”与“忠于原著精神”的边界在哪儿?

郑小龙认为,坚持经典武侠的原则是好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可能反而扼杀很多创新机会。“现在有技术和AI的介入,很多事情的想象空间远超我们以前的理解。只要不偏离我的核心想法,都可以尝试。当然,其中还需要很多磨合过程。”

这一点杜皓冬也有同感,而他的界定方式围绕一个标准——“做这个快消费的内容,是为了这件事本身去做,还是为了钱去做。如果是为了钱,我们一定会收手,来回地思考。”

杜皓冬举了短剧的例子。

今年11月,第三届杭州·微短剧大会发布《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主要发现。白皮书显示,今年1-8月,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达到120.5分钟,超越去年年底长视频应用人均使用时长110分钟。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677.9亿元,同比上升34.40%。

在这样的趋势下,古龙IP运营向微短剧靠拢的步伐却相对审慎。“现在是竖屏短剧特别火的时候,大量的人问我们要授权,我们没有给出。竖屏也非常好,它最大的好处是反馈很快,不像长剧集要筹备很久,中间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用这种方式解读古龙需要提前准备,我们希望不要把先生的内容做烂。”在杜皓冬眼里,团队真正探索的是如何通过深度使用AI等技术工具,将古龙纯文本的江湖用数字化形式构建出来,把东方美学可视化。

与视听模式做结合,关键是找到合适的伙伴,研究符合古龙的范式。在这位运营负责人看来,有商业授权体系在底层做支撑,接下来的系统化运营是“左手‘经典化’、右手‘年轻化’”。而判断合作方是否合适的标准,一是足够的热爱,其二则是专业程度。

在13日的启动仪式上,网易集团执行副总裁、网易雷火事业群负责人胡志鹏透露,活动一周前,“已成绝响”的李寻欢已正式加入《永劫无间》“聚窟洲”,观众甚至能在明年的亚运会上看到小李探花的风采。

胡志鹏在分享古龙武侠精神与数字化未来。

“时代永远是多元化的,能够给有不同热爱的人成就。有时候和合作方见面,他捧了厚厚的本子,倾注了足够的热情,这种会让我们觉得有支撑的动力。”杜皓冬表示。

古龙逝世40周年,“谁来跟我干杯”的叩问飘散在风中;40年后,杭州这三栋小楼里,茶杯已备好,但举杯之人不再限于文学研究者。未来的江湖,或许不在西湖边的茶室,而在Z世代的二次创作里,在游戏开发者构建的虚拟武林里,在AI创造出的东方美学新叙事中。

酒杯已空,故事待续——这次执笔的,会是怎样一代人?

原标题:《金庸故居60公里外,古龙研究中心落户杭州,但年轻人还看武侠小说吗?》

栏目主编:陈抒怡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恺沄

网址:金庸故居60公里外,古龙研究中心落户杭州,但年轻人还看武侠小说吗?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92707

相关内容

金庸故居60公里外,古龙研究中心落户杭州,但年轻人还看武侠小说吗?
梁羽生、金庸、古龙,谁的武侠风格更能打动你?
文学大师易中天:我对金庸毫无兴趣,但我非常喜欢古龙
浙江海宁:重新亮相!金庸故居正式开放
金庸只写了15部武侠,为什么能超越70部武侠的古龙?其实原因有三点
浙江海宁金庸故居正式开放
金庸故居即将开放,看点有哪些?
难怪金庸不敢写唐朝的武侠小说,你看李靖、李白都干了什么?
北大等发文纪念金庸百年诞辰!学者将其武侠小说推向严肃文学
古龙曾创造了3个好名字,甚至连他自己都无法超越,这3人都是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