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传戏,非遗“新传人”接棒登场|非遗班的少年
心理疾病并非绝对遗传,但有遗传倾向的人群需要更加注意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心理疾病#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 通讯员 曾仪
“看,我的孙悟空皮影会翻筋斗!”“这朵湘绣牡丹,我绣了整整三节课!”长沙校园里,这样的欢呼声不绝于耳。自2025年8月启动以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旅广电局联合主办的“非遗班的少年”戏曲进校园活动,正以“名家传戏、戏骨传习、非遗助力”为核心,将皮影戏、花鼓戏、湘绣等古老技艺,变成少年们触手可及的文化乐趣,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

多元课堂“破圈”:非遗从橱窗走进生活
在麓山国际实验小学的非遗课堂上,糖画代表性传承人老师以糖为墨,手腕轻转,转瞬之间,一位栩栩如生的花鼓戏“小旦”便跃然石板上。“甜丝丝的味道,加上亮晶晶的样子,比动画片还吸引人!”刚接过糖画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舔了一口,眼睛里满是欢喜。光影与甜香交织的课堂,让孩子们在多重感官体验中,读懂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样的生动场景,正在长沙各校园轮番上演。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开展的戏曲常识讲座,已走进开福区少年宫、芙蓉区育才第三小学、雨花区枫树山大桥小学、开福区清湘小学等9所学校,用“唱一段、讲一段”的方式,把花鼓戏的流派特色、音乐魅力变成欢声笑语中的知识;15所学校的戏曲大课堂上,专业老师手把手教手位、做示范,让原本的“聆听者”秒变“参与者”,清湘小学的学生们甚至能完整演唱一段《刘海砍樵》选段;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则将非遗融入课后服务,湘绣、面塑、传统钩针、染缬、剪纸五项技艺每周轮换,“上周学的剪纸剪了脸谱,这周学湘绣绣荷包,每次都有新惊喜。”

从“看客”到“创客”:体验中激活创造潜能
“我要给孙悟空加一对‘火眼金睛’!”在大同第三小学的皮影戏课堂上,孩子们正拿着彩笔在皮影坯上认真涂抹。在传承人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皮影的操作技巧,更放飞想象,设计出带有自己风格的角色——有的给包公脸谱加了“正义徽章”,有的把传统中国结和香包结合,做出了香气四溢的“吉祥结”。
这种从观察到创造的转变,正是活动的核心目标。芙蓉区育英滨河小学将中国结编织与和香制作结合,学生们在经纬交错中感受结构之美,在香气氤氲中体悟自然之韵;岳麓区望麓园小学的脸谱绘制课上,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调色勾线,更读懂了“红脸忠勇、黑脸刚直、白脸狡黠”的文化寓意。“原来每一笔颜色背后都有故事,这比单纯画画有意思多了。”同学们开心地说。
“浸润式”学习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当孩子们亲手触摸湘绣的丝线、感受榫卯的咬合、操控皮影的起落时,创造力也随之被激活,古老技艺在少年的手中焕发新的生机。

构建传承生态:让文化种子持续生长
“以前懂戏曲但不会教,现在终于有了方法。”参加花鼓戏师资培训的开福区音乐教师们深有感触。为突破传统“一次性”传授的局限,活动构建了“教—学—演—评”的闭环体系,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已为60余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专题培训,破解“传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长沙非遗馆各分馆也纷纷发力,打造特色传承阵地:湘府英才益清小学分馆将糖画与花鼓戏结合,让学生在甜蜜中感受戏曲韵律;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分馆把戏曲元素融入陶艺创作,传统工艺与舞台艺术交相辉映;家具制作技艺分馆则通过榫卯教学,让学生在搭建微缩戏台的过程中,领悟传统建筑与戏曲空间的美学共鸣。
学校、社区、非遗机构的联动,正在构建一张立体的传承网络。校园里的面塑掐丝、图书馆的脸谱绘制、非遗馆的皮影体验、少年宫的花鼓传习,共同构成了长沙非遗的鲜活图景。从好奇的旁观者,到热情的参与者,再到自信的创造者,“非遗班的少年”戏曲进校园活动已然超越了传统舞台的界限,种下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
网址:名家传戏,非遗“新传人”接棒登场|非遗班的少年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92784
相关内容
李子柒成立非遗工作站 获聘“焕新非遗计划匠心守护大使”“抖音非遗嘉年华”亮相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
让非遗绽放新光彩
趣玩非遗·非遗节里看世界 成都青羊非遗少年走进第九届国际非遗节
古老非遗与青春碰撞 非遗新生代,让传统文化有了“年轻态”表达
中国非遗馆饱览非遗“气象万千”
非遗走进“技能圈”
鲁山县7名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传承技艺大赛中获奖
历久弥新 成都国际非遗节释放资源合作新动能
当非遗遇上春天:传统文化绽新颜 解锁文旅新玩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