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食物的中世纪光环

发布时间:2023-11-17 05:11

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不仅提供了宗教服务,也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常识#

原标题:回望食物的中世纪光环

马西莫·蒙塔纳里

《中世纪的餐桌:从食味到知味》 马西莫·蒙塔纳里 著 林振华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用小麦面粉制作意大利面 本书插图

在食品推广过程中,带有中世纪光环的“讨论”,没有一个是负面的,因为“传统”之历史厚重感,自然就赋予食品某种价值,不论其担保者是何种身份。

我们应该先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何“中世纪”形象一跟食品沾边,就总是好得不得了,因为这是个文化上比较反常的因素,全然不像当代想象里的中世纪观念那样始终模棱两可。这个观念有两层含义:中世纪是充满奇妙历险的时代,是多情少女与勇敢骑士的时代,是感情深厚而高贵的时代;然而,中世纪也是蒙昧、恐惧、迷信、暴力、野蛮的时代。这两个模糊的形象绝非大众头脑中无缘无故的发明,而是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图景的产物。

在黑暗的中世纪与光明的中世纪共存之际,烹调法也走进了这个节日的世界。显然,它展现的是“好”的一面,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中世纪食物之健康、可口、纯真等说法。可也别忘了,这里我们探讨的不再是简单的食品,或者自诩“源自中世纪”的食品。我们要探讨的,是中世纪式或据信为这一时期的菜肴与食谱。由于缺乏可靠的经验材料,我们必须谨慎小心。这趟时间之旅是我们无法绕开的。不过,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一探究竟,且(即便只是几个小时里)忘记自己的风俗呢?

于是,这里出现一种截然不同的营销策略。一方面,提倡大家追求“传统”中世纪的正宗意象,而且这已成为我们体验的一部分(故不必恐惧)。另一方面,又摆出奇怪的菜肴、不同寻常的菜单,乃至异域食品,邀请我们一尝新奇,度过一个与众不同的夜晚。然而,未知事物令我们惶恐甚至生厌,我们立即得到保证,猎奇的把戏不会太难,我们只不过尝试一把这种中世纪的多样性,凭知觉去感受它,然后飞快地回到习以为常的安全区域。简而言之,只要“中世纪”仍然是“传统”的同义词,那便是皆大欢喜。可当“中世纪”强要出头,非要在文化和时间上勾勒得泾渭分明,就容易使人敬而远之。

有鉴于此,节庆菜单中的菜品尽量贴近当代人。“以中世纪为主题的美味佳肴,用简单真实的配料烹制而成”,由“身着古装的酒馆老板”端上,但这种从过去流传下来的菜肴,却受制于当今的条条框框,这仿佛是为了使其更加可口。于是,中世纪就“摇摆于现实与幻想之间”,可幻想难以进入到烹饪里。中世纪的幻想在服饰与表演中日渐磨灭。在大多数情况下,菜谱仍是当今的菜谱,顶多用一种不同寻常的配料或冠以奇怪但容易辨认的名字,暗示一趟回溯过去之旅,但会再三向用餐者保证,这趟旅程不会叫他们有去无回。

无论如何,我们感兴趣的是确定中世纪烹饪营销基于的模糊性——一边宣传其吸引力,一边要人小心。这种吸引力在于冒险,在于“时间旅行”,但任何旅行者冒险踏足异域,都难免感到羞怯。正如身处他乡的旅行者喜好光顾号称据其口味改良的餐馆,时间旅行者也不愿忍受中世纪之苦(迷人却野蛮),缩在自以为了如指掌的“传统”与“地域”的卧室。再不然,他们会自欺欺人,这个“传统”就是“中世纪的”。

若我们从产品营销,转移到烹饪营销,变化就更大了。对中世纪食品的热情(将其定义为“传统”,故认为其品质必然有保证)已经降温,消费者开始怀疑中世纪食物的质量。甚至还有人坚信,总体而言,中世纪的人吃得比今天还差。产地神话让位给进步神话。“黑暗的”中世纪取代了“光明的”中世纪。现代的范式(通过定义,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会更好)最终胜出。亲历中世纪,比如罗伯托·贝尼尼和马西莫·特罗伊西在电影《眼泪不再》中的举动,恐怕会变成噩梦。职是之故,中世纪的烹饪游戏很快便草草结束,而换个角度,情况会截然不同。正如《米其林指南》所言,中世纪“值得绕道一探”,但无需专程前往。

(作者为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中世纪史教授,欧洲科学学会成员)

责任编辑:

网址:回望食物的中世纪光环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721

相关内容

回望食物的中世纪光环
感受大幂幂的绝美气质,真是自带女王光环呢
只管前行,莫回望 流水啊,勿复返
别人可能更看重你的光环与成就,但我眼里只有你这个人.
“低温慢煮”真的更健康?这三类食物千万不要这样烹饪
郭艾伦“回归”与兄弟一起战斗?自带主角光环,掌声、呐喊声一片
魏哲鸣坐在观众席,大屏幕上的他仿佛自带光环,和张杰的歌声一样让人沉醉!
在登台前的点滴时光,无需技巧,自带帅气光环,明星 浓颜系 生图 阿云嘎
他并非绝情不愿回首,而是畏惧回首,一旦回望便心生羁绊!
丈夫因食物间的微妙关系遭妻子巧妙算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