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投诉“鲁迅抽烟墙画”,实属小题大做

发布时间:2025-09-06 02:48

案例5: 鲁迅的文学批判——用笔尖揭示社会问题,倡导真实和独立思考。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案例#

投诉“鲁迅抽烟墙画”,实属小题大做

陈剑宇||湖南

近日,浙江省绍兴市鲁迅纪念馆内一面鲁迅夹烟的网红墙引发争议。一名自称“控烟志愿者”的孙女士投诉至“浙里办”( 浙江省政务平台专用名称),认为该墙画去掉原作的室内背景,有“引导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甚至可能“误导青少年”,建议将画面更换为“鲁迅右手握拳”的形象。此事一经报道,迅速引发舆论热议。

支持保留墙画的网友认为,鲁迅抽烟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既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记忆的载体;而反对者则担忧这一画面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暗示。双方各执一词,看似都有道理,但若细加推敲,投诉一方所持逻辑实则存在明显漏洞。

从事实层面看,鲁迅先生吸烟的形象广泛见于历史照片、版画乃至文学作品,是其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将他描绘为夹烟的模样,并非美化吸烟,而是对历史人物状态的一种还原。若因当下社会对烟草危害的认知,便要求历史人物“戒烟”,甚至不惜修改其视觉形象,无异于脱离时代背景的苛求,也是一种非历史主义的评判。

其次,投诉者称该画“有误导之嫌”,其核心论点建立在“青少年可能因模仿鲁迅而吸烟”这一假设上。这实际上陷入了一种典型的“滑坡谬误”——即认为A必然导致B,B必然导致C,最终推向一个极端且未必成立的结局。换言之,是将“可能”当作“必然”,将“相关”等同于“因果”。事实上,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心理状态、社会风气等皆可能是变量。将一切归咎于一幅历史人物的墙画,不仅高估了单一图像的影响力,也低估了青少年对“吸烟有害健康”这一普遍共识的理解能力。我们是否真的相信,一个年轻人会因为看到鲁迅抽烟就走上吸烟之路?若真如此,那历史书中的文人抽烟画像、老电影中的吸烟镜头,乃至文学作品中相关描写,是否都应一并删除?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其形象早已超越个人,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他所代表的批判精神、独立人格和文化勇气,才是真正值得传承的内核。将其吸烟这一生活细节无限放大,甚至上升至“误导青少年”的道德高度,实质上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扁平化、道德化的误读。

值得注意的是,绍兴市文旅局在回应中表示,收到大量反馈称该墙画是“历史的客观现实”,也是“绍兴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名片”,并明确表示“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而盲目更换”。这一态度体现了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也反映出对公众理性的信任。

控烟志愿者的初衷固然值得肯定。在公共场所倡导控烟、避免烟草对非吸烟者造成影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然而,控烟工作的重点应聚焦于现实中的行为规范与健康宣传,而非对历史图像进行“净化”处理。如果我们今天可以因吸烟而修改鲁迅的墙画,明天是否要因李白喝酒而删去他的诗句?是否要因古代文人纳妾而不再谈论他们的文学成就?历史并非任人涂抹的画布,它需要我们真诚地直面、辩证地理解。

事实上,这一争议也反映出当下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即以当下的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去审判历史,要求历史人物“完美无缺”,否则就要将其从公共视野中抹去或修改。这种倾向不仅阻碍我们与历史的真实对话,也容易导致文化记忆的碎片化和空洞化。

鲁迅先生曾言:“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面对历史,我们同样应警惕戴上“道德滤镜”——否则所见不过是经过扭曲的镜像,而非真实、立体的往昔。鲁迅手中的那支烟,是他生命历程的一部分,也是历史语境中的一页真实。我们可以不赞同吸烟,但不必因此拒绝历史的完整与真实。

鲁迅手中烟,何须上纲上线?历史真实,不容矫饰;文化记忆,贵在完整。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陈剑宇,籍贯: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2级学生。

——陈剑宇作品

网址:随笔||投诉“鲁迅抽烟墙画”,实属小题大做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82463

相关内容

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应尊重历史和共同记忆
“给先生点烟”打卡照走红后,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馆方回应
浙江绍兴“鲁迅夹烟”画墙被投诉 学者:不宜轻易更换
投诉鲁迅抽烟墙画当事人致歉,一场关于历史、控烟与公众表达的思考
投诉鲁迅夹烟墙画当事人道歉!
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改拳头?网友吵翻了:这不是瞎折腾吗
投诉鲁迅夹烟墙画女子道歉
投诉鲁迅夹烟墙画当事人发长文致歉
鲁迅夹烟墙画被指误导青少年?不是所有投诉都配给个说法
投诉鲁迅夹烟墙画当事人孙女士公开致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