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室内乐和昆曲各自的艺术特色 北交联手北昆 上演《牡丹亭·惊梦》
中国的烹饪艺术融入了各地的地域特色,如东北的炖菜、西北的面食。 #生活技巧# #饮食烹饪技巧# #中餐烹饪历史#
《牡丹亭·惊梦》剧照
北京交响乐团“交响+”再添新作,近日,北交首次携手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推出室内乐·昆曲音乐剧场《牡丹亭·惊梦》。演出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名著《牡丹亭》为蓝本,融合中西艺术精髓,采用13人的室内乐团(弦乐五重奏、木管五重奏、竖琴及打击乐组)与6位昆曲主演的独特编制,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精彩演出。作为北交2025年的重点创作项目,这部作品标志着两大艺术团体又一次开拓性舞台实践。
深度对话 用交响乐讲中国故事
本次演出致力于开启一场跨越艺术门类的深度对话,创作团队没有简单地将昆曲与室内乐并置,而是进行了从音乐结构到美学表达上的有机融合。“北交近两年一直在创排演上探索用西方交响乐语言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破圈之路、破壁之旅。”作为本剧的作曲编曲,北京交响乐团驻团作曲白金表示。
白金以《绕池游》《步步娇》《皂罗袍》等经典唱段的旋律为骨架,进行了全新的作曲与配器。弦乐五重奏绵长抒情,木管五重奏灵巧点缀,加之竖琴的晶莹音色与打击乐的节奏张力,共同构建出丰富的西洋室内乐和声。杜丽娘的婉转吟唱置身于此,其内心“至情”的萌动、挣扎与升华得以层层铺陈。这一创新既强化了戏剧张力,又深化了心理描摹的深度,为昆曲的写意美学注入了新的音乐语言。
白金认为,“西洋乐器编制的室内乐团,像《牡丹亭·惊梦》这样的,小而美,美而雅,能常演常新、好看好玩的艺术作品,将是未来用西洋交响乐讲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样跨界融合、东西合璧的音乐,既有戏曲音乐气息悠长的旋律和唱念做打,是一种能让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的‘时间的艺术’。同时,与交响乐的融合又使它获得了音响上的‘折叠度’,兼具了西洋交响乐的‘纵深空间’。我也想慢慢把西方音乐的技法吃透一些,用它们来讲中国的故事,讲中国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中国故事。”
蓬勃朝气 80后90后演员挑大梁
在《牡丹亭·惊梦》的主创阵容中,一批青年艺术人才挑起重担,展现出跨界合作的蓬勃朝气。作为本剧导演,北方昆曲剧院青年导演张鹏介绍,“我们这次的主创团队成员大多是年轻人,当然也请了一些大师给我们把关。青年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老艺术家有一定区别、存在差距,但品质可贵,用功、刻苦、努力,秉持着‘把作品以最佳状态呈现’的想法,这就是青年艺术家的精神。”
本剧演员阵容同样以新生代力量为主,整体以“80后”“90后”为骨干团队,既体现了传统艺术的代际传承,更以青春视角为四百年的《牡丹亭》注入了当代审美活力。
舞美简约 让音乐成为叙事主体
演出以简约的舞台美术为基础,凝聚了室内乐和昆曲各自的艺术特色。恰到好处的乐器声与人声完美结合,这种创新尝试不仅保留了昆曲的传统韵味,还通过西洋室内乐的编配,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洋为中用’是我们文艺创作的一个方向,‘美美与共’的两个美搁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美,也是一种跨界融合的新表达方式。”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表达了策划本场演出的初心与期待,“我们希望喜欢交响乐、喜欢古典音乐和喜欢戏曲的人,都可以关注这部剧。这是该项目的首演,也是剧场版的首演,后续我们会调整打磨推出音乐会版和沉浸式版,同时也希望能够走出国门用西方习惯的审美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统筹/满羿
作者:田婉婷 统筹 满羿
来源:北京青年报
网址:凝聚室内乐和昆曲各自的艺术特色 北交联手北昆 上演《牡丹亭·惊梦》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86091
相关内容
昆曲《游园·惊梦》:以当代审美融汇宫廷风韵不打开北昆《游园·惊梦》,怎知戏曲创新春色如许?
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二十周年纪念演出,6月在清华大学上演
苏州交响乐团将携原创室内乐戏剧《牡丹亭》赴比利时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周年赴台巡演:昆曲艺术的璀璨复兴之旅
两岸昆曲人相聚《牡丹亭》诞生地 曲艺为媒邂逅知音
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经典昆曲新春演出
白先勇:我与昆曲结了一辈子的缘
昆曲《游园惊梦》创新演绎梦境与现实,邵天帅解读宫廷风
北方昆曲剧院创排《李佩先生》,探索昆曲现当代题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