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戏与黄梅戏的渊源:花腔小调的传承与剧目移植
皮影戏:传统手工艺与戏剧的结合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手工艺生活# #手工艺术品#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文史丛览)
1993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在“徽剧”条目中记载:“徽剧,亦称徽调或乱弹。在它兴盛时期,曾流遍全国,大多地方剧种,受其影响。明末清初,徽剧以青阳腔、昆曲及俗曲为基础,于安庆石牌、枞阳一带发展而形成。”
除主体声腔外,徽剧亦包含丰富的“花腔小调”。同书“徽剧音乐”条目进一步说明:“花腔杂调:多源自明清俗曲及当地民歌、佛曲等。有〔莲花落〕、〔报花名〕等七十余首,多保存于《闹花灯》、《点大麦》、《打花鼓》等小戏中。也有的作为插曲,以辅助或弥补某些唱腔表现力的不足。现多作为创腔的素材。”
作为同样起源于安庆地区的戏曲形式,黄梅戏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徽剧吸收了大量的艺术养分,尤其在花腔小调与剧目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
一、花腔小调的直接承袭
黄梅戏的许多花腔小调可直接追溯至徽剧。例如,乾隆三十五年刊行的《缀白裘》中,所收录的梆子腔剧目《花鼓》(即后来的《打花鼓》),其【凤阳歌】便被黄梅戏花腔小戏《孔瞎子闹店》、《挑牙虫》所沿用。此外,黄梅戏《小放牛》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徽戏同名剧目的唱腔;《点大麦》一剧也同样移植自徽戏,其花腔包含了【点大麦调】及【小放牛】等曲调。
二、传统剧目的系统移植
黄梅戏对徽剧的借鉴远不止于曲调,更体现在对大量传统小戏的直接移植与改编上。这其中,清乾隆时期的戏曲选集《缀白裘》成为了重要的桥梁。黄梅戏从该文献中移植改编的剧目数量可观,例如:
· 《买胭脂》(改编于《买脂》)
· 《张古董借妻》(改编于《借妻》)
· 《闹花灯》(改编自《看灯》)
· 《戏风》(改编于《戏风》)
· 《打纸牌》(改编自《怕妻》)
· 《恨大脚》(改编自《闹灯》之一节)
· 《卖杂货》(改编自《买胭脂》之一节)
· 《王道士捉妖》(改编自《斩妖》)
· 《十八扯》(改编自《磨房》《串戏》)
· 《思凡》(改编自《思凡》)
而《缀白裘》中的《花鼓》一剧,更是衍生出了黄梅戏的《瞧相》、《挑牙虫》、《孔瞎子闹店》等多出小戏。
此外黄梅戏传统小戏《戏牡丹》《王婆骂鸡》《老少换妻》《送亲演礼》《游春》《吕蒙正回窑》《许士林祭塔》《小补缸》《捡柴》《蓝桥汲水》《瞎子捉奸》等等均移植于徽戏。可见徽戏与黄梅戏之间的深厚渊源。
网址:徽戏与黄梅戏的渊源:花腔小调的传承与剧目移植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88980
相关内容
黄梅戏起源新证:名出于徽班,戏成于正本原创徽剧《徽班》在宁上演
上海大学胡优雅唱黄梅戏火遍网络,黄梅戏起源地争议再次引发关注
第十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将在安庆市举行,展演《皖山情》等剧目
安徽黄梅戏剧院2024巡演首发上海,带来多部经典剧目
“黄梅戏”之争——“黄梅戏”是湖北的还是安徽的?
从“徽班进京”到“百戏入皖”,合肥如何与文化双向奔赴
一河两岸戏韵长——2025黄梅戏艺术周璀璨启幕
吕宇峰资助民间艺人传承濒危地方戏
黄梅戏《杏林春暖》精彩亮相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