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因AI封面被除名,数字时代的文学创作应“AI赋能”还是“守住底线”?

发布时间:2025-11-20 09:10

AI艺术创作辅助人类进行数字艺术创作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人工智能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辅助到教育创新,AI的应用正日益广泛。近日,据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报道,因在封面设计中使用了人工智能(AI)技术,新西兰两位知名作家遭最高文学奖奥克汉姆图书奖评选委员会除名。奥克汉姆图书奖评委会于2025年8月修订规则,明确“参选书籍封面含AI生成内容即丧失资格”,新西兰图书奖信托基金主席尼古拉·勒加特表示,规则是在调查及与行业协商后制定的,旨在维护创作权益与版权利益。但这个“一刀切”的做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难道一本书的文学价值,就因为封面用了AI,就被全盘否定吗?

新西兰作家斯蒂芬妮·约翰逊所著《专性食肉动物》和伊丽莎白·史密瑟所著《天使列车》的封面。(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

如今,AI技术已经渗透到文学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从文稿校对到营销文案生成,从读者分析到个性化推荐系统。封面设计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如果简单地将AI视为“洪水猛兽”,采取“全面封杀”的策略,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与技术进步脱节。其他创意领域对AI的态度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音乐界,格莱美奖允许AI参与音乐制作,但明确要求“人类创作者必须占主导地位”。在电影领域,戛纳电影节虽未禁止AI生成画面,但强调“叙事核心必须由人类构思”。这些领域采取的是一种“分层管理”策略:区分“AI主导创作”与“AI辅助创作”,对后者设置透明度要求,而非简单否定。

面对这场数字时代的挑战,文学界需要寻找一条中间道路:既不过度抗拒技术进步,也不盲目拥抱技术而丢失自我。或许,建立明确的标准和透明度要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要求明确标注作品中AI参与的环节和程度,让评委和读者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在2024年,国际知名的布克奖就修改了规则,允许“AI参与创作,但人类作者必须承担最终责任”。2025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设立了“AI使用透明度声明”制度,要求参评作品披露技术参与程度。当AI从“辅助工具”逐渐进化为“创作伙伴”,文学奖项的规则理念可能需要从“禁止什么”转向“鼓励什么”——鼓励技术赋能创作,鼓励人类智慧的独特性,鼓励在数字浪潮中守护文学的灵魂。“技术可以复制形式,但无法复制灵魂的震颤。”文学的价值,终究在于人类情感的深度与思想的锐度,而非承载它的媒介是否由代码生成。

(海报新闻编辑 李嘉 综合光明网、环球网、京报网等)

网址:作家因AI封面被除名,数字时代的文学创作应“AI赋能”还是“守住底线”?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93037

相关内容

作家因AI封面被除名,数字时代的文学创作应“AI赋能”还是“守住底线”?
AI激活火把节新体验 数字交互赋能传统文化传播丨新经济观察
AI时代 唯有阅读不可替代|我有一评
施耐德电气首席数字官彼得 · 韦恺哲:AI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时代已来
AI时代如何过良好的精神生活?
当马伯庸、刘楚昕面对AI: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好好合作
DeepSeek震动文学圈?《诗刊》副主编声明:拉黑AI投稿者,永不刊用!
AI让创作零门槛?写作障碍被攻克,出版社赚麻,15亿版权官司警告
格非:AI唯一无法覆盖的是生活体验
AI设备赋能课间活动

随便看看